中欧关系翻开新页? ——评 “先党后国”中国首脑首访欧盟心脏、及其德法经济大国
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创了中国首脑访问欧洲翻开历史新的一页,中国能做的不仅仅是对欧洲梦的象征性支持,还可以帮助中国与欧盟推动在经济领域上的“联姻”,习近平将于3月24日至25日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应荷兰王国国王威廉-亚历山大、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奥朗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统高克和总理默克尔、到访比利时王国与国王菲利普会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3月22日至4月1日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此次,中国国家首脑第一次到访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国国家首脑第一次到访欧盟总部。并首次开创在政治领域寻求与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加深合作成双方的伙伴关系。在这些领域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会给中国与欧盟都带来巨大利益。中国与欧盟、美国等绝大多数98%以上国家在政治价值观、党国概念、经济市场观、国家资源观、社会价值观、人类“普世价值观”等等都一直悖论、冲突,中欧之间能走向怎样的一种亲密?
欧盟与中国互为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3月底访问布鲁塞尔,这是他2012年就任中国国家元首以来首次访问欧盟地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而欧盟是全球最大的财富市场(欧洲财富有堆积300年历史,GDP约大于美国1/4,2013年美国GDP为15万亿美元,欧盟为近19万亿美元),因此习近平此次访问受到了全球经济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同时政治分析家们也在格外关注此次访问,希望洞察两大行为体政治关系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当下,欧洲的地缘政治动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欧洲区域内第一大国乌克兰危机与欧洲内部出现的反欧或抑欧情绪都在阻碍着欧洲一体化实现的进程。但无论如何,欧盟都是全球财富聚集、贸易市场最大、最稳定、最成熟发展的第一大堡垒。中国与欧盟能匹敌美欧自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生死同盟关系吗?
中欧合作进入深水区
习近平主席履新近2年以来,已经访问过俄罗斯、非洲、美国以及拉美地区,这被一些人视为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外交政策不够重视欧盟。然而事实上,习近平主席比较晚才访问欧盟的做法恰恰显示了中国与欧盟关系开辟了新路。反观中国与周边国家、非洲以及拉美国家的关系,在前些年有些被忽视,面对着更大的挑战。自习近平主席上台以来,如中国的俗语“远亲不如近邻”所说,中国对这些国家倾注了较多的外交资源、时间和努力。
布鲁塞尔被人冠以“欧洲首都”。 布鲁塞尔是比利时王国的首都,位于森纳河畔,北部是低平的弗兰德平原,南部是略有起伏的布拉邦特台地,平均海拔58米。人口107万,面积162平方千米,是比利时最大的城市。是整个欧洲的核心,也是欧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荷比法铁路干线的心脏地带,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繁华的城市。位于国境中部斯海尔德河支流塞纳河畔。面积 162 平方千米,常驻人口约98万,约占比利时王国人口的 1/10,是比利时第一大城市。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 10℃;年降水量835 毫米 。地处北部佛兰芒语区和南部法语区交接地带,市区街道和公共广告均使用这两种文字,社交以法语为主。习近平到访布鲁塞尔,是中国第一位到访的国家元首。访问将会成为中欧关系上一项标志性重要事件,这也是中国国家元首在中国——欧盟高层峰会以外历史上首次访问欧盟总部,显示出中国一如既往地支持欧盟作为全球主要行为体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布鲁塞尔的安排还显示出,中国政府有意在中国与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加深彼此关系,但中国与欧盟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军事等矛盾与合作都历史至今非常尖端、是缠斗与合作并举的巅峰。
中国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全球最大的国家经济体——欧盟为两大商业“巨兽”,在很多领域都可以深化合作,惠及彼此。其中,重点应该放在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以及缓解欧盟的经济困境。中国与欧盟合作还会有助于构建一个更为平衡的多极世界秩序。
2013年11月中国——欧盟峰会在北京举办之后,欧洲理事会主席赫尔曼•范龙佩(Herman van Rompuy)称欧洲为中国在发展进程中的伙伴,而非仅仅是贸易伙伴。确实,欧盟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诚挚且值得信任的经济盟友,支持着中国的发展。最近,欧盟通过与中国建立城市间合作关系,落实了有关可持续城镇化的共同倡议,帮助中国向更为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转型。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经济改革日程,但没有政治改革的中国经济改革很难再重新上路,深化中国与欧盟的经济合作有助于早日实现中国经济改革的新目标,同时也将更加尖锐中国国内与全球“法治国家”的“先党后国”——与蒋介石时期雷同的“党国关系”、比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更加严峻、凸峰兀立的习李“党国关系”“以党代国”?
习近平欧洲之行,不仅应该加深既有中欧关系,还有可能在过去合作的基础上开展更多新领域,尤其是在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以及可持续增长方面。欧洲委员会内部市场与服务委员巴尔耶(Michel Barnier)表示,欧盟的未来发展要依靠先进且高科技的制造业,这就需要欧盟根据世贸组织条例,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重要合作伙伴进行磋商,出台覆盖所有欧盟成员国的产业政策,美欧之间正在加速TTIP谈判,中国与欧盟也在就“中欧自贸区”展开可能性谈判,但中国的商业、贸易合作不能再失欧盟这个契机。
中国应该努力推动全球化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最好方略是能够融入TTP、TTIP之中,构成全球三大经济体自由贸易体的一统天下。促进中国与欧盟横向商业合作发展。中国应该深化与欧洲的合作,尤其是因为欧洲有可能是唯一一个能够与中国深入合作的发达经济体。无论日本还是美国都不会愿意与中国进行如此深入地合作,日本不会这样做是因为其首相的民族主义和历史修正主义,而美国则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同时还应注意到,中欧之间更多的贸易往来不仅有利于中欧经济,同时也有利于全球增长,这包括美国和日本的经济。
中欧关系取得新突破?
习近平这次访欧过程中,中国政府应采取行动确保欧盟不会感受到来自中国国有企业和国家管控的产业政策的经济威胁。为此,中国应寻求与欧盟合作,筹划特色产业项目以推进横向生产伙伴关系的发展,充分利用双方互补的比较优势,建立合资公司与高级价值链。欧洲大学成功参与中国技术中心建设,这为中欧在21世纪深化制造业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要在像中国和欧盟这样的主要行为体间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绝非易事,就象中国支持俄罗斯,而欧盟的利益却被搁置,这就需要双方在遇到危机时相互谅解、相互支持,但中欧之间的“支持”在俄罗斯、美国问题上显然可以打的牌非常有限。
中国与欧盟与美国分别都在谈双边的“投资协定”,但美国、欧盟与所有发达国家都没有、不签“投资协定”,这就让让中美、中欧“投资协定”格外“抢眼”。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能够帮助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深陷困境的欧盟外围经济体再次激发出生产潜力,增加就业,以及平衡这些经济体中出现的民族主义情绪与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出于这一原因,制定出一份中国与欧盟的投资协议会被欧洲视为久旱逢甘霖而受到欢迎。
中国已经开始向欧盟投资,但比例不足投入欧盟FDI总量的3%,但中国与欧盟的“市场经济地位国”依然有水与火难容的源头分歧。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国”待遇,依然是遥遥无期……迄今为止,中国已购买了欧盟价值超过80亿美元的西班牙债券,增加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以支持对希腊的援助,为希腊的港口建设以及葡萄牙的电力建设投资数十亿美元,同意在西班牙开办合资企业进行石油勘探,此外中国还在中国投资公司设立了总价值超过400亿美元的欧盟专项基金以帮助中国企业在欧洲进行投资。
另外,中国的出境旅游人数也超过了美国与德国,欧盟与中国可以缔结相关双边协议,进一步促进中国游客赴欧洲旅游。中欧双方可以推动更为便捷的签证程序,同时增加双方城市间的直达航班。在货币领域,中国可以考虑拓宽与欧洲央行现有的互惠外汇信贷协议范围,这可以显示出中国对欧元有信心,相信其是全球宏观经济稳定的一大支柱。此外,有关在欧洲建立官方人民币离岸贸易中心的路线图也会彰显出中国对欧元的信任,这样的举动一定会对市场有所影响。
中欧关系不同与中美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欧盟应联合中国、中国要能够兼容欧盟,就中国政府如何能够建设性地支持欧洲经济发展提出建议;还有中国与欧盟的关系,能有别与美国与北约关系的而进步吗?在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方面,德国是欧盟成员国中做得最为成功的一个国家,而南欧和东欧很多国家在这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没有得到开发。欧洲委员会与中国相关部门可以共同合作充分利用这些潜力。中国尊重欧盟委员会的凝聚力和政策角色,同时也会在必要时与单个国家接触和合作。
在2013年6月中美首脑峰会上,习近平在“庄园会”上第一次“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这显示出他相信中美两国有可能避免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不会重蹈历史以来的全球老大与老二国家殊死相争的历史旧套。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指,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美国担忧中国的崛起终将不可避免地加剧安全竞争。但“党治国家”中国——国家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普世价值观”等将长期、一直与全球各国、特别是“法治”欧美等主要国家悖论冲突。
中欧关系攻克美欧防线?
外界要求中国阐明新型大国关系的特点,并解释如何具体操作。习近平用三句话精辟地概况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第一句是“不冲突、不对抗”,第二句是“相互尊重”,第三句是“合作共赢”,但这几乎是中国无法避免与全球所有“法治国家”——党国间的“政治冲突”。
实际上,“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是指中美之间的关系,它也为中国发展与欧盟及其他大国关系以及其他大国之间发展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思路。中国与欧盟之间平等对待彼此、良性的外交互动关系以及双方的全面伙伴关系模式能够为中美关系提供一些真实且实际的范例。例如,中国与欧盟联合向马里派遣维和部队的行为,中国在与伊朗进行的核谈判中支持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Catherine Ashton)的表现,以及中国与欧盟的反海盗合作都应该被视为值得中美关系互动借鉴的模式。
1914年,欧洲“力量决定权利”的思想与欧洲国家间爆发的霸权冲突,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并使整个世界陷入大规模战争。欧盟的设立就是旨在扭转这一过程。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那样,欧盟的建立基础是“拒绝以权力来调节国家间关系的模式。”习近平主席的此次访问安排清晰地显示出中国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支持,也显示出中国支持欧洲一体化,认同欧洲是世界一大力量,在很多问题上欧盟的表态与行动都与中国就多极化与和谐世界的观点不谋而合。
但习近平主席的此次访问能做的不仅仅是对欧洲梦的象征性支持,还可以帮助中国与欧盟推动在经济领域上的“联姻”,并在政治领域进一步加深双方的伙伴关系。在这些领域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会给中国与欧盟都带来巨大利益。
中欧关系依然在艰难意识形态上摸索前行。对中国来说,欧盟处理全球事务的方式也是具有吸引力的外交模式,因为欧盟具有有影响力的文化和规范、成熟市场经济体的宏大力量,并且在外交方面不像美国那样咄咄逼人强势。中国“党国”政府很愿意看到欧洲的外交成就,以及其对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支持。欧盟的这些特质可以帮助中国推动其主张,包括多极化与和平解决争端,这些都是近20年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
在最近的一次声明中,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将欧盟视为世界上的主要力量、主要文明以及主要市场,并表示中国与欧盟的合作会带来一个更加平衡的世界。然而,中欧双方还未就国际体系改革进行共同合作,因为双方对于该体系应该具备哪些特质还未形成最终共识。不过双方正在不断地培育双边关系,这将有助于未来在全球改革与多极化的决策过程中进行合作。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