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国民待遇”之后……

马年开局的2012年,有一件关系到中国13亿全体国民、每一个人的最重要的事:这就是中国人有望成为身份一致的国民,享受至今以来第一个统一的“国民待遇”,就是13亿中国人都有的第一个、人人平等一样的“国民待遇”。中国65年至今的第一个“国民待遇”终于开始上路。

2014年2月7日,国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就是说,基于“养老保险”这一所有“法治国家”公民都有的系列“国民待遇”——“养老保险”成立中国“国民待遇”的开天之“鼻祖”,接下来国民“医疗保险”、国民“就业保险”等等一揽子“国民待遇”,就要提上中国国家框架日程,那么中国中央政府辖下的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的各种养老、就业、理疗、住房等各地方政府差异化配套保障就成中国特色的人类“生存环境”“投资环境”等的当然秩序。

中国持续65年的城乡区别,从基础制度层面“国民待遇”破冰。倘若“养老保险统一”真的可以在中国实践落地,那么中国城乡60多年的“两元制”——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樊篱的“铁笼经济制度”被被打破,未来几年来实施。取消农业税是中国关键的第一步,建立城乡统一“养老制度”则是第二步,但60多年的“铁笼经济体制”绝不可能一撮而就。中国立法最高机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12月29日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成为历史。取消农业税,意味着中国政府的税收来源主要不再是农业与农民,中国经济从农村走向市场;建立城乡“统一养老制度”,意味着中国人逐渐成为统一的“国民待遇”,城乡分隔体制、劳动力流动的樊篱逐渐被打破;医疗、住房、就业等与之并行的“国民待遇”体系正待65年多建树,以往以保甲户籍制度人为区城乡,分为城乡之间的贵族与贱民,是不人道不文明的野蛮制度,严重阻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关键是:联合国宪章中,在哪里能够生存,就应该在哪里可以合法落户!

中国最源头基础的“国民待遇”长期、半个多世纪一直空缺,国家有其名、却没有“国民待遇”,中国纳税人一生又一辈之的没有“国民待遇”保障制度,中国“革命党”的合法性遭到中国改革以及全球“法治国家”的一直悖论。有人认为,目前统一的是最低层级的养老保障,只能勉强保证年过60岁的老人不饿死;也有人认为,中国养老制度分成并不公平,分成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城镇企业职工、城镇居民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五大层级,本次合并的是保障程度最低的后两者,没有解决养老体制的天下不公平。不仅如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与四线城市养老保障差异极大,即使统一了城乡居民养老制度,也无法保证户籍自由流动,不值得大唱赞歌。

中国城乡统一居民养老保险的理由不充分,因为已经存在来60多年的历史不公,而指责明显有利于“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的源头基础性制度改革,属于逻辑混乱。恰恰相反,只有基础制度改革,才能打破原有的不公,才能逐步建立统一的“国民待遇”系列,先有鸡才能够生出更多的蛋。而先有的那个蛋,属于“特例”不能承承担起人类价值的普遍规律。

中国城乡居民“统一养老保险”可以视作中国式的联邦退休金制度,即政府建立起统一的最低标准平台的国民基础养老保险制度,就看地方政府怎样“差异化”配套来提高国民人生生存机制的质量来。以后每个中国人拥有伴随终身的社保帐号,帐户中托底的就是统一养老金,走到哪里都可以使用。这是体现中国统一国家的最重要的第一个标志,也是建立统一的公平的国民体制的扎实的一个努力。想靠基础养老金过上富裕的退休生活,那就是个遥不可及的“白日之梦”,至今全球的发达国家、也就是高收入国家(世界银行规定:每人年均收入为12616美元以上者才称之发达或高收入国家,中国2013年人均收入为5680美元,属中高收入国家)都无法做到。更何况中国的第一个“国民待遇”起步了!

中国这种改革沿袭先易后难——“特权制”的做法,城乡居民养老制度统一先行,而后是企业单位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关轨,最难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等会放在最后(特权阶层),等到这一批老人退休老去,现在事业单位员工95%为聘用制,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水到渠成,这是一贯的以时间换空间的做法,以减少改革过程中既得利益的阻力。

中国统一城乡居民养老制度是块容易啃的骨头,也是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最大顽疾。中国城乡居民养老水平低,基本养老金月人均仅81元,财政补贴支出不多,中央、地方财政千亿元左右。为了节约行政成本,不劳中央政府费心,各省份已逐步实行城乡居民养老并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今年1月2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中国已有15个省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这个制度与公平、公正、公开的国民待遇相差甚远。

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就是为了建立最高层级的“中央”保险基本制度,如果各个省份依然画地为牢禁止他省劳动力进入,就失去了建立统一保险制度的根本意义。各省市区只能高自己差异化的体系建设,但各省市的困难之处在于贫富阶层差异巨大,城乡统一养老保险水准各不相同,导致“中央”保险制度崎岖不平,劳动力仍然难以流动。

根据国家人社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年末,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837亿人,全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829亿元,比上年增长64.8%。其中个人缴费594亿元,比上年增长41.0%,除去个人缴费之外的财政补贴1235亿元,基金累计结存2302亿元。另据人社部最新数据,2013年1月到11月,全国城乡居民为4.9454亿人,基金收入1823.2亿元。但许多没有缴费的国民,则没有任何国民待遇可言。所谓“国民待遇“,就是所有中国人一个不差的人人有之。

目前,全国平均的“养老保险金“为每月81元相比(与联合国最贫穷人口贬值每人每天1美元还低一半多),富裕地区水平高出一大截。2011年北京基础养老金标准就达到每人每月280元,自2011年起,还建立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2014年1月29日是第五次调整待遇标准,本次调整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40元。成都等地的城乡基础养老平均水准也高于全国两到三倍。

要让中国人成为自由流动的统一国民,基础养老帐户必须收归中央政府实现全国一盘棋,避免碎片化管理导致国内一个个行政区成为一个个画地为牢的封建城邦。此次改革做到的是各个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如成都、北京、上海内部实现城乡国民待遇,离全国统一的国民待遇、劳动力自由流动,还有地球到火星的距离。但这是65年中国的第一个开端。

也许中国“国民待遇”体系还要二十、三十年的建设,中国才能打破国民待遇给中国人造成源头不公,国家给全体国民的必须公正、公平、公开,否则成你国民干什么?中国60多年的“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三座大山”能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样真正站起来吗?

可行性研究报告
巩胜利

本文作者信息

巩胜利(著名独立中国问题学家,财经、社会类评论家)

关注(341739)赞(400)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