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退出才刚拉开序幕

 人类至今首次爆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历时超过5年3个月(自2008年9月15日爆发,到2014年1月以缩减100亿美元购债为终止)——三次QE的全球性美元货币数字统计表。美联储QE1、QE2、QE3货币、时间、策略实施节点表(由巩胜利研究绘制,全部数据来自美联储公开公告,货币为美元/亿/单位)表1:

  QE1 2008/11-2010/9月 QE2 2010/11-2012/9月 QE3 2012/9-2013/12月
实施货币策略 先后10次降息:由原基准利率5.25%降至0-0.25%。 再投放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每月购买财政部长期国债750亿。 1、每月采购400亿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2、扩大购买财政部债券每月850亿。
2007年8月房里美、房地美引爆次贷危机,布什政府约用5000亿美元救市。 购买1.25万亿抵押贷款支援债券、3000亿美元国债、1750亿机构债券。    
三次QE累计: 共实施20个月累计1.725万亿美元。 共实施21个月累计约2.1万亿美元。 共实施了15个月,计约1.5万亿美元。
2008年9月——2013年12月底合计: 全球第一次金融海啸爆发5年零3个月(总计:63个月、1900多天,自2008年9月15日爆发,到2013年12月底终结):共约6万亿美元(此数据未包括“次贷危机”注入美元)

A)、2014主要经济体局势

尽管新兴经济体20多国(除在国外)市场经济进入2014已经溃不成军,但这并不会妨碍美联储在未来每次货币政策会议上将继续每月实施美元缩减计划、并最终在2014年年底、彻底退出金融海啸实施了五年多的QE系列。

对全球化今天的2014,针对美国QE系列逐步全面退出,这有人类发展至今的矛与盾两面:市场经济主流解决之道,就是将超宽松美元缩减全球货币市场的真空填上;超级宽松货币QE系列造成的全球性问题是必然生成通货膨胀,这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地位国家周期性200多年的难题,但这全球第一次金融海啸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两种结果:(1)是没有象历来资本主义200年来导致“通货膨胀”,反而致全球40个左右到达发达国家大兴“通货紧缩”之势;(2)是这次QE系列致全球20多个新兴国家货币(除人民币之外)全部贬值、致绝大数新兴国家体严重通货膨胀。QE的结果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超级宽松货币致发达国家经济起死回生、没有通货膨胀,却导致全球20多个新兴国家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这些国家进入货币“收放”的举世两难困境。

按照200年来发达、财富国家遭遇“经济危机”的解决之道,根源的主流决策就是投放货币,然后紧接着就是“通货膨胀”……但这次金融海啸欧美日(占全球经济总量超过70%、占全球货币交易流通超过90%份额)等全球40个左右发达国家却面临着通货紧缩——主流解决手段就是加大投放货币、降低货币利率,但欧元、美元、日元都已是最低利率,货币投放已极值,已经没有降息空间。

对全球20多个新兴国家来讲,这是历史性空前的一大劫难、噩耗。根据现代货币、金融的原理规则:货币贬值,就只能加大投放;通货膨胀,就必须要加息;投放货币,就要导致加重通货膨胀生成……就这样恶性循环?对全球新兴国家,货币是收、还是放?难于上青天!再加上美欧日退出超级宽松货币,新兴国家货币短缺、又要投放货币;投放货币,又要生长通货膨胀……美联储QE系列缩减的那些美元货币、市场短缺谁来补上、谁来补上?这是人类至今的第一次矛盾难题。

而在2013年10月31日,美元、欧元、瑞士法郎、英镑、加拿大元、日元等六种货币未来应付QE退出,则共同发起结成货币互换联盟,这六种货币央行同时宣布同生死、共患难的一统接济、互通、长期、无限、多边货币互换协议,以及时、迅速应对QE系列退出所造成的这些货币全球市场可能造成的“风洞”空缺。

 B)、美元欧元的2014

美国继续坚定不移缩减QE规模,折射其退出的决心。同时,是向好趋势不变的经济数据和前景支撑的。近几个季度以来经济增长率提升。去年3季度美国经济的增速高达4.1%。目前经济学家平均预期2013年第四季美国GDP将增长3.2%,将继续超出趋势水平。高度发达体经济增速保持在3%以上水平就处于较高增长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克林顿任美国总统时,经济达到了最好水平。在他第二届任期内,每年的经济增长达到了4.5%,超过60年代,创造了增长时间最长的纪录。美国去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速离其仅一步之遥。随着经济的增长,美国劳动力市场就业虽然不稳定,但整体而言是进一步改善;失业率下降虽仍处高位,但随着消费和私人投资增加,就业将呈现逐步好转趋势。通胀基本无忧。这是美联储决定再次缩减资产购买计划的根本原因。

1929年美国爆发的“大萧条”就是历史之鉴,之后是祸害10年,才在全球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市场强烈需求才得以迎刃而解。爆发于2008年9月15日、结束与2013年12月末的全球第一次金融海啸,远比美国“大萧条”时代更有历史最巅峰的意义。

美联储没有提及QE的结什么果,有一个根源的原因可能是,担忧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新一轮周期性泡沫危机就在未来(这是QE的必然结果)。发达体的美欧本轮经济复苏向好基本是依靠超级宽松货币政策支撑的,特别是美国、欧元区。货币政策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中央银行如何选择货币目标。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的章程,它的首要目标是致力于“价格稳定”。当然,在不影响这个目标的同时,它也可以追随其他目标。欧洲中央银行将“价格稳定”定义为:中期内的消费价格增长低于2%。除美国之外的其他中央银行所强调的目标都是以应对通货膨胀问题为主的。而美国货币政策目标既要针对通胀,又要顾及就业率,这就要求经济增长也是其主要目标。货币政策过度注重经济增长带来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商业周期循环往复加速。

经济金融危机导致的结果就是经济衰退。衰退从根本上说是可以防止的,它们就像飞机失事而不像飓风。但人们从来没有从地球上消除飞机失事。当然也不清楚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消灭这一次金融海啸说造成的衰退。因为,旧的危机还在消除之中,甚至就像美联储的QE本身就是用酿造新危机的办法去应对旧危机,新货币超量造成的过剩也在日复一日的发酵生长着……因此,那些可以导致新危机从而造成周期性衰退的因素仍潜伏在“飞机”的两翼,等待着飞行员(国家最高决策)的某种失误。这是聪明的美联储坚定不移退出QE不能明说明的一个历史原因——QE系列给全球经济带来震荡将是空前的、未知的、无法把握的。

美元退出QE系列才刚刚拉开序幕,正象举世的一场戏剧才刚刚开始。待到今年夏秋青黄不接时,才可能是新兴国家货币缺乏的第一关头(囿于发达欧美日等高收入国家普遍、长期使用宽松货币策略,占全球支付交易货币总量近65%美元收紧后,全球20多个新兴国家经济体,一定会因美元抽回而出现货币真空),然后才可能逐渐缓解美元正常化、QE系列由顶峰退出而度过这一艰难时期。

C)、新兴经济体国家

全球第一次金融海啸QE系列退出,新的危机已经在酝酿甚至局部出现爆发迹象。人们注意到,2014年到2月初,美联储宣布QE规模已经两次缩减200亿美元,市场出现了几乎截然不同的反应。去年12月美联储首次宣布缩减100亿美元消息传出后,美股不跌反涨,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百分之二点九几,黄金等保值投资品价格暴跌。市场对美国乃至全球市场传出一派正能量。而第二次缩减却相反,美股暴跌,国债收益率下降,黄金期货价格走高等。投资者反而不看好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投资行为开始趋向保守保值避险。原因是在美国基于本国经济乐观数据做出再缩减100亿美元资产购买规模时,新兴市场正加速、加速加剧在动荡,正在爆发新兴国家整体的货币汇率危机。墨西哥1994年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1997年拉美国家(除美国外)曾遭遇金融风暴,致拉美新兴经济体无一幸免;接着是亚洲金融风暴,致亚洲“四小龙”及富裕的泰国等遭遇重创。

过去一周中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和汇率大幅下跌。1月23日,土耳其里拉、阿根廷比索、南非兰特、巴西雷亚尔等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相继大跌。俄罗斯卢布兑美元的汇价也一路走软,至5年低点,阿根廷比索兑美元的跌幅超过15%。24日,尽管一些发展中国家央行出手干预汇市,但未能阻止跌势。土耳其里拉、阿根廷比索、印度卢比、南非兰特、巴西雷亚尔以及俄罗斯卢布对美元汇率跌幅都在普遍下跌。

上调银行基准利率是20多个新兴国家普遍采取的举措(本币基准利率高则是使用这种货币成本居高不下)。如巴西央行1月15日宣布将该国的银行基准利率由10%调高至10.5%,这是自2013年4月以来巴西第7次上调银行利率,标志着巴西重新进入两位数利率时代,成为金砖国家中基准利率最高的经济体。此举旨在控制该国不断上扬的通货膨胀,因为2013年巴西通胀率已升至5.91%,虽未超出管理目标上限6.5%,但已超过管理目标中值4.5%。尤其今年10月该国面临总统大选,预计政府将继续强化对通货膨胀的管控,不排除银行继续提高利率的可能性。目前控制通胀、浮动汇率和有限财政赤字已成为巴西政府稳定宏观经济的“三大支柱”。

印度央行早在去年9月和10月就连续两次上调银行基准利率,共调高50个基点,至7.75%,旨在应对高通胀率并稳定卢比汇率。受食品价格走高影响,2013年11月印度通胀率达到7.52%,为14个月来新高;同时,印度卢比大幅贬值,2013年5月至8月卢比兑美元跌幅至今超过高达30%以上,导致印度进口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使原本因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通胀形势更加严峻。印度央行接二连三紧缩货币政策,有助于稳定卢比汇率,但未能有效控制高通胀形势。若通胀率仍然偏高,不排除印度央行今年年初再次上调利率,重启紧缩货币政策;即使通胀压力有所减缓,印度央行也可能维持现行的政策不变。

2014年1月28日,土耳其央行孤注一掷,一次加息425个基点采取大幅调升利率的行动,起初这一举动极大安抚了亚太和欧洲市场,但此后卖压再度兴起,周三美股开盘即走低。一方面如此大幅度加息,国内经济怎么办?如此之高的融资成本将会毁掉本国经济。另一方面最后卖压再度兴起说明看空新兴市场的空方异常强大。再一方面美联储再次宣布缩减购债规模,抵消了土耳其加息效应,将对新兴市场危机起到雪上加霜的负面影响。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与美元加息的效果是一样的,将促使国际资本加速从新兴市场撤离。土耳其是1997年遭遇金融危机的重灾区(见北京2001年第二期《银行家》杂志112-117页《金融危机速写》一文,作者巩胜利),曾两度遭遇金融危机,这次又在风口浪尖上。

 D)中国对策举世之难

中国是继欧元、美元之后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是最大的新兴市场体国家,不可能在QE系列退出后独善其身。21世纪以来,中国已经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贸易顺差盈余很大,外储增长很快、规模巨大,国际资本流入很多,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程度很深。一旦全球金融动荡,中国内地必将首当其冲,对中国内地影响和冲击将大于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初期。

到2013年末,中国M2已达110万亿人民币,中国是全球第八大交易货币,占全球交易市场份额总量为2%,人民币是全球G20国家中唯一非自由汇率、非自由兑换的一种货币。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货币与绝大数国家仍然有很大、很多不兼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1月28日晚发表的一年一度国情咨文演讲中说: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领袖们都已经宣布,中国已经不再是世界第一的投资目的地,美国才是。在看到其本质是没有底气的表现,凸显其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屏蔽与惧怕外,也说明国际社会、发达国家“看空”中国似乎达成了“共识”。加上,美国坚定不移退出QE,将使得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体国家特别是中国加快加大撤离步伐。

对中国来说,股市已经跌无可跌,购买黄金的中国大妈已经有风险的心理准备和承受力。最为担忧的是中国地方债务、中国房地产的巨大泡沫被刺破后对中国经济带来的重创()。历史的说,中国至今决策层面尚没有拿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业非市场化、实施长效机制的有效对策,反而产生了认为地方债务风险不大的盲目乐观思想,这是最为可怕的。对中国房地产泡沫风险基本处于束手无策状态,这更加剧中国迟早要到来、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来临。

到2014年1月1日,中国广义货币(M2)已超过110万亿元(见2014年1月15日CCTV《新闻联播》《到2013年末人民币突破110.65万亿元》报道),而2002年初中国这一货币整体数据只有16万亿人民币。12年过去,中国货币增长超过翻了五倍多,中国货币总量与GDP之比超过200%。而且中国货币的这一数据已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强。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第一货币供应大国。但中国经济的质量与G20国家之比是最低级的,以2012年数据为例:美国GDP总量为15.68万亿美元,中国GDP为8.26万亿美元,欧盟GDP为19万亿美元(美国、中国数据来自IMF2013年4月版《世界发展展望》)。但中国货币超发供应,却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总量还多出20多万亿美元(见新华网2013年2月4日《去年(指2012年)广义货币余额97万亿 货币存量冲冠存隐忧》一文,作者王宇),而到2014年1月1日,中国货币余额又超过了110万亿人民币,是全球之最。

中国超发货币、堆积已经超过110万亿人民币之巨,一旦美国随着QE逐步退出到位,人民币需求将再创全球之新纪录,待美元、欧元等其它国际货币正常化,那么人民币就会超全球级过剩,这将导致超级通货膨胀、物质过剩、生产过剩、商品堆积如山难以出销……按照中国“统制经济”——改革开放35年来周期规律,中国这次超级货币泛滥将在2017年前后爆发。

QE系列在新兴市场资本撤离、资产价格泡沫濒临无法抵挡的破灭、货币大幅度贬值、固定汇率将要崩盘之际,美联储如果“铁心”一气呵成退出QE系列、缩减美元购买资产规模,那么,2014年第三季度QE系列将会彻底退出。导致新兴市场爆发局部性、区域性金融危机是前所未有的大概率事件,中国房地产泡沫被无情刺破是毋庸置疑的。除非美国顾及对新兴市场影响而放缓缩减购债步伐。值得倚天真相指出的是:美元每一天在全球交易货币达4.6万亿之巨(见2013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下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 简称:SWIFT,发布货币交易报告),美元2天的全球交易支付量,就比中国2012年GDP总额还多,这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避险QE减持所造成的天上地下的震荡波动。

需要提醒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是,国际经济体系要求各国货币最高当局要拓宽思维,在制定自己国策时,要考虑到国内政策与国际社会的衔接外。调整本国货币利率将会影响国际货币的利率、汇率和贸易平衡,而其中的某些结果很可能是不受欢迎的。毫无疑问,尽管美国主要关心政策对其自身经济的影响,但是作为世界经济中的超级大国以及美元的特殊地位,必须谨慎行事,尤其是在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很有可能产生举足轻重的超级大影。

可行性研究报告
巩胜利

本文作者信息

巩胜利(著名独立中国问题学家,财经、社会类评论家)

关注(341797)赞(400)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