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荒 牛奶紧缺 中国乳业模式的反思

 全国生鲜乳价格连续13个月上涨,今年的奶荒是历年之最。业内人士表示,原奶产量减少,不少城市奶制品一度断货。就在前几年,看到另一种现象,散户卖奶不如卖肉,纷纷退出;大户有规模优势,但发展遇瓶颈;奶牛养殖成本快速上涨,赚不到钱。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种乱象呢?

媒体调查  袋装奶价普涨 市民喊贵

"我才几天没来,这一箱奶涨了十来块钱。"4日中午,在省城大润发超市,一买牛奶的市民看着标价牌感叹,孩子一直在喝的蒙牛未来星系列牛奶,原来一箱只要48块钱,现在一下子涨到了60块钱。"孩子一天一盒,一个月得喝两三箱,这就得多花二三十块钱。"

除了蒙牛旗下产品,各个超市中伊利、光明、三元等品牌的奶品价格也都有所提升。各品牌销量最大的包装种类最为常见的百利包袋装牛奶大都是价格最低的产品,像三元纯牛奶原价在1.8元,现在的价格涨至2.2元。而像佳宝这种受市民喜爱的当地品牌,价格也有所上涨。

媒体探密  奶荒的原因

原料进口受限

前段时间新西兰乳品被检出肉毒杆菌,占中国70%进口奶源。国家对乳品原料进口的收紧政策,让很多乳企感到奶源紧张。蒙牛、伊利这样的大乳企以前使用进口乳原料非常多,现在他们都被迫在国内寻找奶源。“而且,很多冷饮糕点之类的产品以前都是使用进口乳原料,现在也在争抢国内奶源,国内奶源肯定就紧张了。”

散户退出,奶牛存栏量减少

奶牛养殖成本快速上涨,比较收益下滑,这几年散户正加快退出。

今年50岁的王战伟,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河镇碾格图村人。回忆起1982年刚养牛时,一缕幸福的笑容在脸上闪过,“那时候,两头奶牛足够养活一家人。”他感叹道,现在成本涨得太快,散户的牛奶每斤只能卖1.5元,去掉成本,每产1斤奶,奶农要赔上3毛钱。

成本倒挂,让奶牛成了散户口中“吃钱的牲畜”!不少奶农告诉记者:“现在肉牛行情看好,奶牛都当肉牛卖了。”什兰岱村,曾经是奶牛养殖村,以前有200多头成母牛,现在只剩下40多头了,因为日产奶量达不到企业收购的下限,面临着关门倒闭的命运。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的一项调研也印证,7—8月份对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调查显示,奶牛存栏数量同比降幅10%—20%。

当前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为37%,这也意味着仍有超过六成的奶源由散户提供。伴随着散户加速退出,谁来填补这一空缺?

专业户 规模化扩张难

同样是从80年代起养牛的张宝银,有着与王战伟不同的经历。从最初30多头奶牛到502头,他承包的北京昌平兴发旧县奶牛场基本实现了现代化。面对成本上涨,张宝银有着散户比不了的优势:专业兽医、机械化挤奶、吃进口苜蓿……“舍得喂才能出好奶,一头成母牛每天伙食费要50多块钱,”他说,奶牛平均日单产30公斤,每公斤奶收购价5.1元,摊薄成本,收入可观。

看到市场空缺,张宝银有心扩大规模,但现实难题让他却步:一是土地,“现在牛场规模已达到载畜极限,周边没有新地了。”二是青贮料,现在牛场一年要2500多吨,本地资源捉襟见肘。

“用地紧张制约了规模养殖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工作站苏雅说,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为例,奶牛存栏数居全区第二位,但因用地缺已出现养殖头数减少情况。

在北京昌平区三石奶牛场何永利看来,资金是最大瓶颈。“如果不是缺钱,我5年规模能翻两番,养到1000头牛。”还有扶持政策问题,“这两年小母牛补贴政策为何没了”,也让何永利摸不着头脑。

矛头指向乳业产业链

“市场刚需增长较快,而规模养殖发展慢于散户退出速度,奶源困局短期难以缓解,我们已进入高价奶时代。”这是业内人士得出的结论,似乎充满了无奈。看似无奈的现状却蕴藏无限商机。在今天很多企业都在讨论商业模式,一方面认为市场过渡竞争商业模式创新空间狭窄,另一方面中国诸多产业与国外相比成熟度不够商机无限。商业模式创新首先是价值链的再造,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哪里成本高企,哪里有增值空间,哪里有结构矛盾,哪里存在利润分配不公,哪里就有商业模式创新空间。中国乳业,种种乱象直指奶源。控制奶源是乳企商业模式创新的制高点。

乳业价值链的倒“微笑曲线”

乳业产业中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奶牛养殖资金投入占六成,而其利润收益仅占两成。养殖投入大、风险大、利润低,一些乳品企业渐渐远离了奶牛,“无牛式”发展。而一些自建牧场的企业,却走得步履蹒跚。资金总是流向利润的高的环节,在很多行业表现出这一共性,这是由产业链中价值特性决定的。例如:在服装行业很多企业的“轻资产资模式”取得城功,他们把重点放在设计、品牌和销售等环节,其它业务外包,实现轻资产运营。而在另外一些行业,企业必须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以获得竞争优势。家具企业纷纷向上游扩张,种植速生林,以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安全。虽然家具行业的价值链也出现倒“微笑曲线”现象,但企业为了保证其原材料安全,不得向上延伸。在很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原材料的行业,都表现类似特征。如:药企,在全国各个地区开辟种植示范区,中粮食用油的全产业链战略,都是基于原料供应的考虑。

乳业价值链曲线.jpg

唯独在乳业,企业却纷纷采用“无牛式”模式,原材料安全问题自然暴露无遗。有专业家估计“中国奶荒”要一直延伸到2015年,才能缓解,原因是养牛到产奶周期长。

中国奶牛养殖业不健康的生态结构

在中国,乳企与奶农是合同关系、买卖关系。作独立的经营主体存在,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借用“五力分析”能够很清楚看出。在这种生态结构状态下,谈奶源安全,不太现实,出现奶荒也就很正常。

奶牛养殖五力分析.jpg

恒天然集团的股东模式

如何找到既能解决原材料问题,又能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法,国外一些先进的企业做法值得借鉴。

新西兰是世界上有名的乳业大国,其中恒天然集团是典型代表,也是世界上最成功乳制品企业之一。

在恒天然,奶农是股东,是恒天然的主体,不是合作户,不是合同经营者,是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奶农的利润不仅来自于卖奶的收入,还有股东的红利。恒天然的13个董事会成员中,奶农占9席。

在奶牛养殖行业,全世界都一样,都没有工业化养殖,主要生产方式,还是奶农喂养,新西兰、荷兰、韩国,奶牛的主要经营者都是奶农。如果按照产业链分工原则,奶农独立经营自负盈,很可能抵御不了市场风险,疫情、养殖成本、融资等系列问题,都是奶牛养殖业的风险根源。这些风险奶农无法独自承受,结局我们已经看到了,专业户无法做大,散户不堪重负,屠牛转行。所以说养殖业的风险需要整条乳业产业链来分担。由于养殖处于价值链的低利润区,产业链利润二次分配,也保证了奶农们的利益,也保证奶源的质量,因为奶农不可能对自己的公司掺假。

在中国乳业奶源是薄弱环节,需要的是呵护和扶持。而奶源风险并不是由奶农独自承担,最终传导到产业链中每个环节。乳业产链的协调发展,是每个乳业都必须面对问题。

可行性研究报告
胡小键

本文作者信息

胡小键(著名经济学专家,品牌、战略策划人)

关注(545327)赞(294)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