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TPP中国要未雨绸缪

 统计显示,在过去5年间,针对亚洲国家的反倾销措施数量占比高达74%。WTO组织今年7月1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欧盟在2011年—2012年共执行112次反倾销措施,主要针对亚洲国家特别是针对全球第3大经济体中国。

2013年已经过大半,欧美对华贸易依旧争端不断,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于10月末就将上路运行的TTP、以及计划于2014年末完成的TTIP(TPP+TTIP已占全球GDP总量超过80%),那么全球经济贸易新秩序就将发生颠覆性全球大经贸、大市场、大自贸区的环境之变。今年上半年,美国和欧盟分别对华实施两项和4项“双反”调查。尽管数量比较很少,但造成的损害巨大。从上半年趋势来看,欧美对华贸易设置壁垒意图明显,下半年出现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依然无法避免;从特点上看,美国提高了对华贸易保护的隐蔽性——在知识产权、高附加值领域,并向新能源和高科技产品领域拓展,这是中国与欧美没有“游戏规则”贸易“协议”的必然结果。紧接着,中国还要应对TPP上路实施所面临的更大国际贸易秩序环境之变。

欧美金融海啸、主权债务危机导致贸易争端加剧

全球第一金融海啸、主权债务危机都近五年时间。但欧美尤其是欧洲经济不景气,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经济持续低迷、市场需求不振、失业率暴增、产品竞争力下降,这无疑是欧盟贸易摩擦不断、也是欧盟决策者频频对欧盟贸易保护出笼更多措施的根源。而对全球化今天来讲,只要有贸易往来,就会有当然的贸易摩擦。中国和欧美的贸易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不同,进出口额不平衡也有很大距离,技术标准不统一,产品规格不协调等,而导致经济体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发生是正常现象。但贸易摩擦还受经济利益、政治现实的极大干扰(如中国与挪威、中日关系等都不是“敌对国”,但中挪、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却都走向最谷底)。欧美用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加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与全球第1(欧盟)、第2(美国)、第3(中国)等等经济体不发生贸易争端、贸易战、贸易关税壁垒的唯一解决通途就是签订双边或多边的《贸易协定》。

全球第一次金融海啸以来,欧美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涉及行业越来越广,涉及高技术、高附加值等的越来越多越高,欧美对中国贸易的壁垒也越筑越高。尽管欧盟委员会认为“反倾销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中欧光伏产品案。中欧光伏案反映出欧盟与中国在某些具有较高附加值产品上的竞争趋于激烈白热化,在双方没有统一法规架构或政府采购等基本原则上存在重大原则的分歧。事实上,欧盟不断对中国光伏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欧贸易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但却保护了欧元区的这些产业、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整个欧元区。

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施以关税案,怎么看都也不像一个正常的反倾销案,似呼应被理解为欧盟不想让中国在全球公共产品、开放的贸易体系中搭便车的例证。但将退役WTO总干事拉米却分析说,根据价值链分析,一国出口的40%实际上源自于进口,鉴于此,保护主义措施并不能起到任何保护作用。中欧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同一价值链的组成部分,限制“价值链”中国出口欧盟市场,不但损害欧洲消费者利益,也打击欧洲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总不至于放任中国光伏产品一花独放、长驱直入。“价值链”的内沿外链是中欧光伏案值得分析、讲究、发掘的未来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主要案例。

贸易壁垒成近200年发达国家保护贸易根源手段

自英镑风行全球300年来,商品标准、制造规格、货币交易选择等都是通关它国贸易不变的游戏规则。近30多年来,美国对华发起贸易壁垒的手段不断升级,不仅利用WTO组织规则的“灰色区域”筑起合法性的壁垒,而且出现了向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业)蔓延的大势,技术壁垒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限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重要手段。为限制中国贸易品流入,美国频繁使用国内法“337调查”中的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来制裁中国、“特保关税”等来实施中国输美产品。美国提高了对华贸易保护的隐蔽性——知识产权的不确定性,并向新能源和高科技产品领域拓展、深入延伸,而服务业、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正是中国及新兴国家一直的短板。数据显示,新兴国家整体的服务业水平不到30%,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却占其经济总量的80%以上。

有数据显示,2013年1-6月底,美国对华发起了9项“337调查”,其中3项涉及手机电子产品。5月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2013年“特别301报告”,继续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名单。此外,美国还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或者中国企业赴美投资——《中美投资贸易协定》谈判也正面临这种根源的阻滞,用高屋建瓴的知识产权和“国家安全”等非关税措施来设置、提高对中国贸易壁垒,中国要在知识产权领域寻找突破欧美贸易壁垒的防线。中国中兴、华为的案例,已足以说明其保护手段的隐蔽、以及中国企业也有“致死”的把柄性被人牢牢的握住。美欧高科技贸易壁垒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的出口能力,其周期性的贸易保护主义,给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的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

选择高科技、知识产权以及高失业率等是美国各种各样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推动力。在当今全球化、自由贸易区的商品贸易中,各国总有赢家和输家,而输家就会利用其所谓贸易准则去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自由贸易区就因此而大行其道。至于欧美限制某些出口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是为了保持欧美在全球的政治、军事、财富价值的优越性、可以一段时期领先地位。

中国面临欧美另起炉灶的贸易壁垒新趋势

TPP、TTIP已泾渭分明的要凌驾或摆脱WTO形成全球颠覆性的新贸易秩序和游戏规则。有学者分析认为,除传统意义上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贸易壁垒以外,中国还面临欧美TTP、TTIP最新贸易壁垒的新趋势。7月8日,欧美双方启动了世界上最大的自贸谈判——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意在重塑欧美投资和贸易关系,建立一个占全球经济总量超过60%以上、事实上的全球国际贸易新规则。如果TTIP配合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的“两洋战略”(TTIP+TTP占全球经济总量近80%以上)得到实践落实,全球贸易版图将发生根源性颠覆的改变。

TPP与RCEP有源头的一些不同:TTP随着日本的加入,12个参与国的人口已达8亿、GDP总和约占全球近40%。而RCEP10+6国覆盖34亿人口(全球一半),全球极贫穷和最富裕(如新加坡、日本与缅甸、柬埔寨、老挝是全球贫富的两极端点)GDP总和约占全球经济近1/3。TPP12国占全球经济总量超过40%。同样旨在开放大市场,但两者却又“天上”与“地下”之差别。有分析认为,与一般自贸协定相比,TPP符合高收入、发达国家全覆盖、高水准、高质量整体经济最高规格的实际情况,原则上不承认任何例外商品、贸易差别,所有商品关税必须立即或者分阶段降为“零关税”,没有谈判交涉的任何空间,TPP它加入的“门槛”与高收入国家水平一样高(2012年世界银行规定的高收入国家起点为:人均国民总收入12476美元以上者),申请方需征得所有成员同意,方可加入。

RCEP则实施的“平民风范”,它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中国、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高收入国家为中坚(新加坡、新西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全球极贫困锅底国家为成员(缅甸、柬埔寨、老挝等),16国平等互利,但达成协议是全球绝对罕见。RCEP有三大致命要害:一)没有国际大环境的国际货币的支撑、支撑,而TTP、TTIP两大自贸区都有美元、欧元的分别金融体系的保障;二)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亚洲没有一项国际政治、经贸组织“游戏规则”践行;三)是TTP、TTIP占全球经济总量超过80%,事实上已经改变、颠覆了WTO游戏规则运行, RECP国家政治、经贸的不确定性全球各种组织之最。

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囿第一大(欧盟)和第二大(美国)经济体之外、没有“游戏规则”的支撑和保障,欧美联手走向市场一体化,这对中国出口、投资和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带来深远而广泛持续的影响力和对全球贸易大环境的颠覆性改变。不管是TTP或是TTIP全球这两大财富利益集团都可能筑起一种排他的贸易壁垒,将远远大于欧盟美国对中国单个产品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关税法案的影响。如果欧美之间享受零关税或者低关税,各自产品在对全球大市场上就有了绝对的价格优势。中国出口到欧美的同样出口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后,就在价格方面就会失去竞争力,且长此以往就日益衰落,只能退回到中国国内市场,那么中国制造国际化就成泡影。如果欧美TTIP、TTP实施统一产品、行业规则和标准,那么中国产品如达不到欧美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要求,可能连欧美市场的大门都进不去。

TTP、TTIP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尽管中国与美国、欧盟存在日益频繁的贸易争端和国家大环境的根源体制分歧,但中美欧加强双边贸易关系的愿景会更加凸出而无法摆脱。中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加入TPP或TTIP进行磋商,或美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东盟10+6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东盟在半个多世纪的经贸游戏规则建树中至今一事无成)的磋商,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重大机遇选项和变化、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双边贸易关系中一个又一个重大的突破口,否则未来参与全球化中的中国制造还有什么“游戏规则”可玩?又怎样持续、一步一个台阶不断的玩下去?美国表示TPP谈判可能会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一旦TPP成行,它或将改变亚太地区现有经贸格局,深刻影响未来全球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并将对区域内其他形式的多边贸易体系构成冲击。

TPP定位于全球最高标准和全面贸易规则。以往大多数自贸区协议主要限于降低商品关税,促进服务贸易,很少涉及劳工和环境保护。而TPP不仅将规定取消或降低商品的关税大多为零,还将涵盖安全标准、技术贸易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争端解决,以及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的规定,标准之高和覆盖领域之广远超一般自贸区协议。从日本的最新表态看,尽管日本存在着农业和农产品保护问题的种种障碍,但日本也希望分得亚太市场红利的“一杯羹”。如果日本加入,TPP成员国GDP总量将达到22.3万亿美元,占全球超过35.5%,成为世界最大自贸区。而与TPP通过法律约束不同的是,APEC由于缺乏制度性约束机制,没有任何游戏规则,存在边缘化风险。

不管或早或晚,在全球唯一一个WTO多哈回合会谈呆滞12年的境况下,实质上WTO早已经名存实亡。而TPP、TTIP取代WTO形成多渠道、区域化的新全球贸易体系更容易形成、更有大市场合力,更容易形成谈判形成共识,只是一个一早一晚而已,都一定要上路。未雨绸缪这个新秩序、新游戏规则是全球化大市场下、利益共享的唯一的出路。

对此,中国需要引起充分的认识国际大环境、重视WTO的变更和无法持续性,并加紧制定应对策略,争取在继续强化其他多边合作机制的同时主动加入TPP、在TTIP(这个组织都是高收入、发达国家)和TPP(这个组织富国、穷国、发展中国家都有)没有形成大市场、大趋势前融进去。早日参与,就可以成为标准的制定者,赢得战略上的主动权。此外,从中国国内经济转型角度考虑,加入TPP需要对现有的出口体系结构、生产标准作出全面调整和升级,直接面对北美和东亚市场,以一种“倒逼机制”将中国的制造业向国际化和高端化推进。同时,加入TPP不但可以扩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更能借助国际资本的双向流动为中国资本进军海外创造良好条件。但搭TPP这趟时代列车已经赶不上了……

木已成舟,又如何来把握自己的命运?春去秋来,又何以延续人类文明的收获?

可行性研究报告
巩胜利

本文作者信息

巩胜利(著名独立中国问题学家,财经、社会类评论家)

关注(341347)赞(400)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