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鉴赏十八届“三中全会”—— 若中国60条实现 7年后中国改革还要再启

 这是因为“十八大三中全会”的60条主要解决的是13亿中国人的国内问题,而中国走向国际社会、走向全球绝大数国家经贸大环境、大市场、全球化游戏规则等等兼容、共融,共同发展获利等,依然在经贸规则、经济秩序上广泛融合等,有大面积、甚至是根源的矛盾冲突、悖论。这是要等7年后、下一代国家领导者、中国人、14亿公民的智慧、知识、能力来驾驭人类的理论与实践了。

土地、海洋是这个国家最大基础,“三中全会”有关土地条款下面就是金融,金改是中国财富崛起、成败的根源,金改目标是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市场化,汇改步伐稍慢,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衔接,只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即可,那么利率改革步伐更快、人民币象所有的国际货币自由对话就水到渠成。这是中国这次改革的基本路径和指出的方向。从这次“三中全会”60条来看,是给了中国64年至今市场一个较清晰的预期,但与全球主要的法治国家、发达国家依然有国策方略、市场源头制度、国家法律方面依然有重大差异,是一次对内开放64年至今的最大举措,而在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方面此次会议不是重点突破、也没有下重力,更没有涉及与全球各国在土地、金融、企业兼容的方针与策略“路线图”。这就是说:“三中全会”60条依然是一个阶段性改革,时间节点是到2020年,在未来七年间中国经济改革绘就的蓝图目标、任务、方法,基本路向是:聚焦经济,新一轮改革有三大要点,首先是与城镇化密切结合的土改,其次是融入国际市场,服务市场经济十分必要的金改,最后是一直纠缠市场的国企改革。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建设的过程中都绕不过土改,如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如何公平分享溢价,如何平稳过渡,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大难题,难以一蹴而就。

在“三中全会”60条的第三部分“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下,第11条就与土地市场相关,“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土地改革着眼于提高土地比以前高的效率,盘活上亿亩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减少非公益性土地划拨,缩小寻租与浪费空间;土地成为农民、村集体最重要的财产,农民可以带着从土地获得的第一桶金,进入户籍全面开放的建制镇和小城市,由此全面推进放开户籍为标志的实质性的城镇化。

在操作过程中,绝不会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马上放开土地入市、小产权房合法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前提是土地确权,这两年将完成确权,收益则由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公平分配,农民在现有的土地溢价中获得更大的蛋糕。囿中国64年至今,没有土地私有的制度,那么所有中国公民的房屋也就是无本之源……这是中国所有产权改革的本源,从人类起源至今,谁也无法回避。

小产权房依然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玄机:放开小产权房是对现有大产权房的产权侵害,将扰乱房地产市场的定价体系。此次“三中全会”60条强调的是产权保护,是市场的法治化发展,绝不会平地起波澜,人为制造一大批土改的反对者。土地条款下面就是金融,金改目标是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市场化,汇改步伐稍慢,只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即可,而利率改革步伐更快。这次决定,没有提及小产权房这一中国的现实的解决问题,也就是还要等待历史的“契机”。

其他方面侧重于增加民资的参予度,扩大对内开放,民资可以控股中小银行,股票发行未来将实行注册制,债券市场形成“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当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后,金融机构有市场化的退出机制,未来将允许激进的、不安全的中小银行破产。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要加快推进,使人民币汇率在相对安全的环境内实现市场化,为确保安全,对黄金、对国际资产的收购还将进一步放宽。从“三中全会”60条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与十数种国际货币那样全球自由流通,依然有国家体制的障碍待决。

希望中国国有银行破车垄断,根源治理“躺着赚钱”,大到不能倒等,是这次“三中全会”60条没有部署和无法完成的使命。

针对国企改革,全会公报公布时,市场懵然,《决定》全文公布后,改革路径清晰可见。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中的第二条,即提出国企改革方案,可见地位之重要。方向是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最后是到2020年把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提升到30%。“三中全会”60条,没有提及国有企业改革的资本比率问题,这也是中国国有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一个根源问题。2013年开始全球建树经贸规则秩序TTP、TTIP以及中美、中欧等全球性游戏规则,都有一个中国国有企业资本“死结”——资本比率的问题,这也是中国资本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资本构成根源的重大区别。

在参天大树底下,让其它生物也茁壮成长,这是人类至今的一大难题。

这是全新的一种提法,经过35年改革的中国国有企业从资本到企业运作,具体到石油、电讯、铁路等领域,都由具体的国有企业进行运营,以后除非公益型、自然垄断型行业,国企退出,由混合所有制企业或者民企取而代之,民资可以入股国企,而公有制体现在国资的运作上,组建国资投资公司,进行投资、负责保值增值,运作彻底市场化等等,只是一个进步,也只能是一次阶段性的改革,但打破产业、市场垄断没有形成机制。

全球最最著名的国有企业和资本,是一个混合所有制公司,这让人联想到新加坡国企国资的淡马锡公司,再联想到挪威的主权基金管理公司,沙特阿拉伯的国有主权资本公司等(这些主权资本管理公司,通常占有这些国家GDP总额的1/5-1/3不等),是相当高明的一招。企业赚钱相当于国资增值,全民受益,可以说是新加坡模式另类中国版,但新加坡国资公司淡马锡也面临TPP规则在3-5年内改制的结果。

中国央企,基本上都官员进入央企担任高管,以后这种现象会逐步消失,因为国资公司才是核心,这些公司不可能再安插官员。在改革初期,为保护民资的积极性,真正实行市场化,是决定国资公司成败的关键。然而在中国国有企业如三大电信公司、五大国有银行、五大油气公司、所有钢铁企业等等“参天大树”之下,私有制、合伙制等企业怎样生存、公平竞争?在这种大环境之下,这是“市场体系”能够决定的吗?

中国三中全会特别提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但这不能是中国特色的“自立门户”,不能独门、独自成体系,更不能悖论全球40个左右的发达国家、以及主要的市场经济地位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这次的“三中全会”60条没有“国际化”这方面细致决定。

土地垄断、金融垄断、国企垄断,是中国60多年计划经济生成的盘根错节陋习,不管是再大、大到全球老大,或是再小、小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所有小企业,概莫能例外,中国13亿公民是最大的被损害者。中国反垄断走入全球最大的误区:市场经济地位体制、概念下的垄断,主要分为“市场垄断”与“价格垄断”。而市场占有率垄断、产业垄断,是反垄断法法源之根,而“价格垄断”则只是“市场垄断”的九牛一毛。在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不存在所谓的“价格垄断”(由充分竞争的市场所决定),而市场占有率、产业垄断则是价格垄断的价值链成百倍的价值。市场经济地位裁判机制是:不从根源解决“市场垄断”,却在“价格垄断”大动干戈无疑于杀鸡取卵、饮鸠止渴;一个是皮毛,一个是源头,熟轻熟重?让13亿中国人获利,不解决中国的产业垄断问题怕是要事倍功半。

中国“三中全会”60条这7年时间的新一轮土改、金改(含汇改)、企改这“三大主体”经济改革同时破题,理清、处理、规则好土地、金融、国企“三大主体”方面的主要问题,中国经济改革就站在了全球的一个新起点、新高度,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在建树“市场经济地位国”之下——公平市场、法治市场、市场决定等,最终成为全球化下的高效市场、高质量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新秩序,中国还有很远、很长、很多的一段路要走,中国与全球的市场经济地位国家依然有不少的矛盾、悖论特别是国际化方面需要持续经济改革。

可行性研究报告
巩胜利

本文作者信息

巩胜利(著名独立中国问题学家,财经、社会类评论家)

关注(341773)赞(400)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