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之2014风向标

 在11月4日闭幕的中国最大规模的贸易博览会——第11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10月15-11月4日,每期展时5天,撤换展时3天),出口成交额比今年春季举办的上届交易会减少了10.9%。除新兴市场国的需求减弱外,人民币升值和人工费上涨对出口产生了负面作用,特别是对全球第一、第二财富集团国家欧盟、美国尤其显得这种“弱势”。这给越来越依赖基本建设等公共投资拉动的中国、“出口创汇”(投资、内需、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广交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举办,至今延续近60多年,其出口成交额一直为中国整体出口形势的一种“风向标”。2013年秋季的成交额总额为316.9亿美元,与2012年秋交会相比减少了3%(注:此次“广交会”统计数据用人民币为统计,但人民币数据在国际场合没有任何可比性。到2013年8月份,国际清算银行报告数据显示人民币占全球货币支付总量为2.2%,为全球第8大支付货币)。相比于今年春季交易会,成交额下滑明显,环比下降达10.9%,与2012年同期的秋交会相比,成交小幅下降3%。而通常绝大部分年景的“秋交会”是一个丰收季节的贸易盛会。

与今年春季相比,面向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显著减少。其中,面向其他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出口减少了17.2%。从采购商前来会场的人数来看,巴西和印度的减少明显。对中东的出口成交额减少23.2%,而对东南亚也减少3.6%,同样陷入低迷。对于中南美市场,家电厂商康佳集团的负责人指出“由于资源价格下跌导致当地经济减速,销售额也转为下滑”。上海某冰箱厂商的销售负责人亦表示“向孟加拉国和南非的出口同比减少3成”。

据“广交会”官方提供数据认为:本次广交会成交额不管是环比还是同比均有所回落,显示外需依然不振,另外人民币连续升值可能也是出口环境恶化的一个原因。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刘建军说,出口成交下滑表明“外需尚未根本好转”。他认为“本届广交会是在全球贸易呈低速增长状态、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摩擦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举办的”。

广交会方面的数据显示,本届广交会以中短单为主,长单占比依然偏低。成交订单中,3个月以内的短单占48.9%,3-6个月的中单占34.9%,6个月以上的长单只占16.2%。有前沿研究认为:这是2011年至今“广交会”从成交总额和到会采购人数双双连续三年下滑,已经不是金融海啸所造成的单一国际市场的问题了,更是“广交会”值得深思、借鉴、全球大趋势潮流——“经贸秩序颠覆”的根源性解决之道了。不签长单,说明外商在等待或选择另外的商机;长单只有16%,外企没有信心更整体和完整和布局实施2014年贸易,也许是人们期待一种策略、贸易规则、经济秩序的变化,短单近一半,外商的眼光无法看的更远,会更加时不我待的把握和选择另外的商机。所有,2013年秋交会交易量、来商人数依然没有明显起色。

持续数年的人民币升值,到2013年春季交易会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徘徊于6.25上下,而新一轮人民币升值,10月份开始加速上升,一度升至1美元兑6.08元人民币,这对正好“广交会”成交额造成了较大的影响。2013年1-9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幅为6.63%,名义有效汇率升幅达6.26%。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积升幅达2.4%,即期累积升幅也超过2%。

有企业已对此表现出不满。例如江苏省一家制包厂商就表示“交易会本来是开拓新客户的机会,但由于人民币升值都没有客户前来光顾了”。福建一家制鞋厂商的销售负责人也大倒苦水,他表示“出口对象地非洲和中南美的货币在不断贬值,对我们造成双重打击。2013年的出口估计要比去年减少一半”。而更多的中小企业都一直担心:人民币升值何时到头?

11月8日美国方面宣布,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将用一周多时间访问中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的亚洲之行,会在15日前后在北京会见中国官员,讨论中国减少政府在人民币汇率机制中影响力的承诺。美国政府财政部上月报告,中国没有操纵货币利率。但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告,到10月末中国外汇储备高达新高3.66万亿美元,美方认为人民币很大程度被估值过低,这使得中国出口产品相比美国更便宜,对美国的制造业者造成了持续伤害。这种中国汇率政策是美国政府持续以来的一大担忧。

另有一个更为不利因素,就是相比2012年中国企业成本普遍迅速上涨了10%到20%的人工费。上海一家服装厂商已将T恤衫生产转移到柬埔寨。广州交易会原本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企业的出口,但该厂商却在明显位置打出了“柬埔寨制造”的牌子。该公司负责人解释称,“如果打出中国制造,采购商会认为‘价格估计很高’而放弃前来咨询”。分析认为:这次广交会实际上和前几期比较类似,都是短期订单多:一是海外订单偏短,经济毕竟还没有恢复景气;二是国内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不敢接长单;三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没有明显的“亮点”,这可能是TPP意义逐渐开始溢出放大(因TPP、TiSA原定2013年底结束谈判成行)、日益逼近更大的结果。

中国贸易2013年二季度以及9月份,进出口增速从7、8月份的高于7%回落至3.3%,出口甚至再现负增长。这次秋季“广交会”的“风向标”成交额减少也预示着出口乏力的局面依然在持续,主要是刚刚开始复苏对美欧占全球经济总量80%的发达国家出口依然没有恢复、没有明显进场增加的亮点,中国对日本贸易因“钓鱼岛争端”而依然向下、且依将长期延续……这预示着中国2014年的经贸局势依然会起伏多变,经贸发展局势依然不明朗,2013年末美国主导的TPP、TiSA(中国于9月30日加入该组织谈判)预定将上路运行,特别是TPP与TTIP,若是中国没能加入这些取代WTO的谈判成缔约国,那么美欧研究机构认为将致中国制造、出口同比减少分别为30%和33%以上……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国际经贸秩序颠覆未来的最大挑战!

可行性研究报告
巩胜利

本文作者信息

巩胜利(著名独立中国问题学家,财经、社会类评论家)

关注(341347)赞(400)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