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进口车、洋奶粉——在中国谁是看不见的“手”?

胡小键

 星巴克:高价有理

近日,央视记者在报道中称,对比北京、伦敦、纽约、孟买的星巴克一款354毫升拿铁咖啡的价格,北京最贵27元,孟买的最便宜,只有人民币14.6元,在伦敦和芝加哥的售价分别合人民币24.25元和19.98元。此外,星巴克出售的由中国制造的马克杯,加上关税及运输成本之后,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却仍旧低于其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销售价格。

根据星巴克的报表,中国及亚太大区的利润达到32%,美洲大区的利润为21.1%,而欧洲中东及非洲大区的利润率只有1.9%。星巴克CE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中国市场是高利润率市场,并透露将把中国市场作为在美国外的第二大市场。

对于央视的维权,这次是拍到马蹄子上了,批评的声音一大片,有人就分析为:

星巴克的高价就是策略,它挟洋品牌之威来到中国,对准的就是中国的高级白领和新富阶层。再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已然形成,星巴克不见得能分得大鱼大肉,分一杯羹总可以吧。且不说大批中国土豪出国狂购奢侈品,中国人支起了全球奢侈品市场的三分之一消费;且不说富二代、富三代已成气候,星巴克不收高价,人家还不愿进去呢,谁让“非富即贵者”买贵不买贱呢,不如此何以示人“富贵”之名呢?再说了,星巴克不收高价,有此消费需求者到别家店总可以吧,中国人开的店做不出星巴克这样的“国际范儿”,既然土豪们在国内能就近高消费,何必让人家跑到国外消费原汁原味的“洋味”呢,毕竟土豪们是干得出来的。

进口车:钱多人傻

8月份,新华社与人民日报纷纷质疑,进口车存在暴利涉嫌垄断。

报道称,路虎在中国内地报价为118万多元,而海外仅合人民币30多万元;宝马X5在中国内地报价为88万多元,而海外仅合人民币30多万元,差价几乎3倍。同一款式汽车,差价为何如此巨大?

调查认为有五个原因,其中最两个原因值得深思。

1、本土品牌弱势助长气焰

中国的进口车,相比其产地的价格是2.5-3倍的增长。除去综合税收导致的一倍增幅,还有近一倍要在销售流通环节溢价。去年,进口车价出现大幅降价,让消费者在难掩兴奋的同时,也为进口车的暴利所折服。价格的实惠是最好销售武器,但自主价位区间也是艰难地徘徊在10万左右,鲜有达到20万的自主品牌。

2、中国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狂热追求

“钱多人傻”用在这里,真心不是要贬损中国消费者,但我们对国际品牌狂热的追求,实在盛况空前。以劳斯莱斯为例,它是平均售价据六大超豪华品牌之首,但在中国却卖得最好。目前中国市场贡献该品牌接近4成的销量份额,去年销售超千辆。购买进口车的消费者,确实对价格不是很敏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洋品牌和经销商在流通环节,总是把持着价格金字塔。

洋奶粉:不得不涨

同样是在8月,来自《中国经营报》的内部调查显示:一罐奶粉,以报关价50-60元进到中国,最后到终端给消费者的价格是300-400元,价格增长了四五倍以上。

洋奶粉高价不跌原因众多,其中,圣元国际董事长张亮在分析这一原因时,却给出最有意思的答案。

张曾公开表示:“国内奶粉全球最贵,这是事实。圣元奶粉也卖得很贵,这事让人很纠结,圣元曾经坚持了四年没有调价,后来实在撑不住了。销售价格与制造成本有关联,但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市场不接受低价位产品。消费者大多认为贵的一定好,企业就比着涨价。

中国式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时滞市场机制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有效地配置资源。价高就别买啊,在以上行业显然不遵循这一规律。在以上“高价”三例子中,虽然有很多因素,但有两个共同的因素值得关注:一、是对国外品牌追求;二、是国货当自强。“钱多人傻”不是真实情况,钱再多也要讲究个付出与回报。其实两个因素,一个根源,国货太弱。如果国产品牌能与国外品牌相媲美,绝对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正如现在的家电行业,以买日货为荣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

因此指责国人崇洋媚外,谴责国外企业搞垄断竞争,还不如奋发图强。在当今这个时代,说艰苦奋斗会被看作笑话,而事实上,差距无时不在。

可行性研究报告
胡小键

本文作者信息

胡小键(著名经济学专家,品牌、战略策划人)

关注(554810)赞(294)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