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3:《2023年中国核污染防治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电环保(300172.SZ)、力源科技(688565.SH)、建工修复(300958.SZ)、嘉戎技术(301148.SZ)、三达膜(688101.SH)、沃顿科技(000920.SZ)、莱伯泰科(688056.SH)、聚光科技(300203.SZ)、实朴检测(301228.SZ)、禾信仪器(688622.SH)、中广核技(000881.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核污染防治行业供需现状;中国核污染防治行业市场规模;中国核污染防治企业竞争格局
行业概况
1、定义
核污染主要指放射性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放射性废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活度浓度或者总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中国的放射性废物主要来自于核电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利用和铀(钍)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和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发布的《放射性废物分类》,原则上,极短寿命放射性废物、极低水平放射性废物、低水平放射性废物、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和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对应的处置方式分别为贮存衰变后解控、填埋处置、近地表处置、中等深度处置和深地质处置。
结合《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第七次审议会议报告,前瞻将核污染防治定义为:在核设施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过程中,通过废物的源头控制、再循环与再利用、清洁解控、优化废物处理和强化管理等措施,经过代价利益分析,使最终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体积和活度)可合理达到尽量低。
2、产业链剖析:上游为膜设备与仪器仪表,下游为核电站
核污染防治产业链的上游主要包括膜设备和各类仪器仪表;下游客户则为各大核电站。在核污染防治产业链的参与者中,上游膜设备厂商有嘉戎技术、三达膜、沃顿科技等,仪器仪表厂商有莱伯泰科、聚光科技、实朴检测、禾信仪器等;中游核污染防治厂商有中电环保、力源科技、中电加美、凯迪水务等;下游为核电站运营公司,包括中国核电、中国广核、国家电投、华能集团、大唐集团。
行业发展历程:目前处于安全监管新阶段
结合《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体系总论》,我国核污染防治行业可分为起步探索阶段(1984-1998)、整合提高阶段(1998-2008)、快速发展阶段(2008-2018)和核污染安全监管新阶段(2018至今)。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及2025年远景目标》,我国目前已完成一批早期核设施退役任务,重点核设施退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治理取得成效;建成一座中低放固体废物处置场,形成西北、西南、华南区域处置格局;完成一批铀矿冶设施的退役任务,基本完成重点地区铀地质勘探设施的退役和治理任务。
行业政策背景:创新核退役、核污染场地治理等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装备
我国十分重视核污染防治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2023年7月,生态环境部提出建设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核安全战略需求,开展核与辐射安全智能监测与控制、核设施退役治理关键技术与智能装备、核污染场地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突破现有理论与技术瓶颈,创新核退役、核污染场地治理等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装备。
2023年8月,海关总署发布公告,为全面防范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食品安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风险,保护中国消费者健康,确保进口食品安全,海关总署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
行业发展背景
核工业中会产生放射性废弃物、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当核电站发生事故时,也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典型案例如切尔诺贝利事件和由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引起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
2011年3月11日,一场里氏9.0级的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对福岛核电站造成毁灭性打击,导致核电站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福岛核电站是日本最早开始修建的核电站之一,其中第一核电站的6个反应堆机组均建于上世纪70年代核电大发展时期,修建于1971年的1号机组在事故发生时已经服役了40年,进入寿命末期。
福岛核事故后,核电站积聚了大量核废水。一部分废水是帮助冷却核反应堆的海水,但同时变成了污染源;另一部分是大量的地下水,它们在海啸的作用下流入到厂房地下室,和已有的污染水混合在了一起。此外,雨水也渗入厂房,成为污水。随着核电站积聚的核污水越来越多,在距离福岛核事故过去10年后,2021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要将福岛核电站的污水通过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过滤后排入大海。2023年8月24日,日本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根据日本政府计划,福岛核污染水的排海至少要持续30年。
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第一批排放的核废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随后,污染物一边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着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扩散,另一边通过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转移。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含铯、锶、氚等多种放射性物质。通过ALPS可过滤掉除氚以外的62种放射性物质,但是氚难以从水中清除。核污染水在进入海洋环境之后,首先是通过洋流的输运,会扩散传播到不同的大洋。此外还会通过海洋的生态系统,例如食物链的传播而不断传递,并且也有可能通过公众摄入海产品的方式进入到人体里,从而对海洋生态系统或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潜在影响。
综合而言,日本核污水排海将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核污染防治行业将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与生态发展保驾护航。
行业发展现状
1、供给情况:中电环保与力源科技项目较多
从核污染防治行业代表性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看,中电环保和力源科技的项目案例较多。其中,海水淡化、给水处理、凝结水精处理是核电站客户应用较多的产品,而力源科技的水汽取样系统及化学加药系统、发变组保护系统同样受核电站客户欢迎。
2、需求情况:废液处理系统是核心需求产品
结合华能霞浦核电项目压水堆一期工程、广东太平岭核电厂二期工程分别于2022年5月发布的选址阶段的环境报告书,可见废液、废气和固体废物处理和贮存设施、以及放射性流出物监测、环境监测和事故应急设施是核电站客户在核污染防治方面的主要需求。放射性废液经废液处理系统处理,取样分析满足排放要求后,通过核岛废液排放系统向环境受控排放。废液处理系统采用过滤、蒸发和除盐等较为成熟的处理工艺对放射性废液进行处理,以确保处理后排放的液态流出物浓度和总量满足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行业竞争格局
按业务成熟度划分,2023年我国核污染防治市场参与者可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为产品及解决方案成熟、项目经验丰富的公司,业务覆盖除盐水、海水淡化、凝结水、放射性废水等,例如中电环保和力源科技。第二梯队为业务处于研发阶段的公司,其中中电加美2022年与中核集团合作、实现了公司在核电行业凝结水精处理项目零的突破;凯迪水务则有辽宁红沿河核电海水淡化项目的经验;建工修复则在积极建设放射性污染土壤的治理技术。第三梯队包括污水处理相关领域公司,为客户提供水处理产品、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和项日运营服务,但目前暂不涉及核电领域业务,例如科净源、科融环境、中建环能等。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从技术方向而言,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主要的发展方向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可以采用人工智能、仿生材料,量子化学等新技术交叉结合。
从监管及需求方面而言,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部按照监控重点区域、覆盖管辖海域、掌握关键通道的思路,正在组织开展2023年度我国管辖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后续将持续加强有关监测工作,及时跟踪研判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我国海洋辐射环境可能的影响。2023年8月日本宣布试运行排放核废水,展望未来,我国海洋辐射环境监测需求将大幅提升。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