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态势下的产教融合

李江伟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纷纷迎来转型升级,对相关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个性化,尤其是在疫情之后,产业链安全问题成为政府、企业关注的重点,产业呈现出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态势,核心企业对专业人才和技术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财政支出3154.49亿元,占同期教育财政支出的8.68%。2021年5月,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发布《关于下达2021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预算的通知》,要求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职业教育支持机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

图1:2015-2020年中国职教教育财政支出(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改革,202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地方政府、学校、企业联合开发产教融合型产品和服务。2021年4月,在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引发《关于印发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确定了首批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63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未来,产教融合发展将会进入快车道。

表 2020年以来我国产教融合部分政策

资料来源:网络公开资料,前瞻产业研究整理

作为产教融合实施的两大主体,院校和企业分别从各自资源特点出发,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职教院校方面,在传统职教模式改革的基础之上,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式围绕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协同性以及国际性等为核心,改革学生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联合实训基地,强调人才的实践应用型;同时,也积极围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进行探索,建立适合区域产业体系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 以华奥现代产业学院为例

华奥现代产业学院位于昆山,是由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与TCL集团旗下TCL教育科技、北京奥鹏教育、TCL华星光电合作共建。学院从产教融合为出发,围绕昆山市1个千亿及产业集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12个百亿及产业集群(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的产业特点,依托华星光电、华为对接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工业智能订单班”“工业智能定向班”等多种协同育人模式,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技术人才,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层面,主要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推动,根据企业整体资源特点又可以分为应用层、操作层和基础层等三种类型:

- 应用层:提供具体行业实际应用技能培训

以喜马拉雅(常熟)声学人才培训中心为例。2020年9月,常熟市与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苏州·中国声谷”正式落户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喜马拉雅作为中国领先的音频分享平台,拥有丰富的音频内容生态,也是首批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公司与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依托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共建喜马拉雅(常熟)声学人才培训中心。中心主要负责教研、专业课程授课等,培训学生音频制作、全媒体运营、有声主播等;学校负责公共课程授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同时双方还将在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围绕声音产业联合开发教材、实训软件等教学资源和专业化实训室。

- 操作层:提供具体行业系统性操作技能培训

东软教育数字工场为例。作为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之一和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东软集团针对国内IT教育培训市场成立了东软教育公司,并逐步建立起以数字工场为平台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路径。数字工场以公司为主体进行运营,一方面,整合自有(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都东软学院、广东东软学院等3所职校)及合作院校资源,在保障学生IT类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环境、项目等实训经历;另一方面,以运营公司为载体,与集团子公司及IT行业企业合作,在保障学生实训项目基础之上,定制化相关教育课程,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供给。目前,已在全国8个省份建立10个数字工场,能够为超过5000名学生提供实训服务。

图 东软教育数字工厂模式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 基础层:提供具体行业发展基层技术知识培训

以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为例。2020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关于在有关高校建设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2020年度)》的通知,正式启动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以下简称“智能基座”项目)。“智能基座”项目是由华为联合教育部共同推动的产教融合项目,以鲲鹏、昇腾和华为云为技术底座,建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为鲲鹏、昇腾及华为云产业链输送高质量人才,目前已与72所院校展开合作。围绕“智能基座”项目,华为发布了21门系列教材,全面开展面向鲲鹏/昇腾的师资培训;同时,华为云针对项目签约高校提供资金扶持、教学支持、项目申报、优招优选、认证证书、优先参会等权益服务。“智能基座”项目在推动产教融合的同时,在计算产业基础层面,为学生提供了具有行业实践价值的知识培训,也为华为产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不仅仅意味着产业链、供应链等产业上下游硬环境要素的集聚,也需要产业专业人才资源等软环境的支持。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建立而来的产业生态平台,在集聚产业上游下企业保障产业链安全的同时,也应该充分整合区域/龙头/核心企业职业教育资源,依托龙头/核心企业技术、人才积淀,围绕产业生态特点,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为产业生态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设计,将企业文化、标准等融入培养体系,提升龙头企业市场综合影响力。

可行性研究报告
李江伟

本文作者信息

李江伟(产业规划师)

关注(21694)赞(9)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