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也需“转方式、调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为加快经济发展,纷纷设立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地方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通过税收优惠、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等举措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极大地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经济奇迹”和“财富神话”。
招商引资质量日趋提高
以在沿海地区试行四个经济特区为标志,地方政府大规模招商引资的序幕拉开,我国招商引资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的招商引资以引进外资为主导。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1-2015年中国招商引资模式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监测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利用外资总量规模整体增加,201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160亿美元。
2007-2011年中国利用外资规模及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1-2015年中国招商引资模式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招商引资逐渐以内资为主导。东部沿海地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己经建立了基本完善的外向型产业体系,资本积累初步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招商引资手段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更高端的产业进入本地。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地方政府纷纷开展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企业落户、资金流入,以推动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差距。
进入21世纪以来,招商引资日趋优质化,引资来源趋向于全方位发展,招商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的质量由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对象则由“项目招商”转向了“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
招商切忌盲目
随着各地招商引资如火如荼进行,一些地区在没有认清自身优势情况下,招商引资盲目跟风,战略发展规划不明确或不实际,带来资源浪费。如地方政府不切实际的对资金的争夺使得2003年开始的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投资热出现,对国家资源、能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不切实际的招商引资下,企业也很可能成为受害者。政府为抢夺资金开出优惠的财政、税收优惠条件,最终由于超出地方发展实际,不但招商引资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政府反而面临着较大的财政负担和压力。企业有可能面临着地方政府的失信风险,政府承诺得不到兑现,相应的投资环境得不到改善,而企业却付出了相当的沉淀成本。
实践表明,招商引资仅仅依靠政策优惠难以取得真正的效果。
中国东部地区,虽然其享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是类似的,但不同区域吸纳的域外资金显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早确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在政策环境方面是类似的,发展速度却具有较大差异。
前瞻产业研究院招商引资研究小组认为,招商引资要起到促进地方发展的效果,必须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在给予政策优惠的同时,关键要认清本区域既有优势和关键产业。几种典型的成功招商引资模式均是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形成的:
如《2011-2015年中国招商引资模式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分析中的“东莞模式”,它以低成本招商引资为特色,利用是东莞提供土地或标准厂房、内地提供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廉价劳动力、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按照“台湾接单、东莞生产、香港出口”进行流程运作。
同样,山东提出了“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专攻型”招商引资战略,源于日韩两国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业转移的需求以及山东承接产业转移的具备相关优势条件,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山东与日韩在文化传统方面的同质性、廉价的劳动力、与日、韩两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差异性等特点。
结合企业需求也是招商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企业来说,在不同空间分布上重点考虑的因素并不相同:有的偏重于市场,有的更偏重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分布,还有的更注重劳动力成本或资源分布,从企业需求角度分析本区域具有的优势比单纯提供优惠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