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19:《2019年聚合支付产业全景图谱》(附竞争格局、发展规模、投融资等) 用户和交易规模双增长,行业竞争激烈

蔡志濠

聚合支付依托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清算组织的支付通道和清算能力,通过发挥自身平台的服务和技术优势,为商户提供接口、集成、对接、订单处理、数据统计等定制化服务,在海量商户的市场需求中,聚合支付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初步估算,2018年聚合支付行业用户规模为2.8亿人;2018年聚合支付交易规模为34万亿元。我国聚合支付行业企业按照实力水平,呈现着明显的梯队竞争的特点;行业第一梯队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广泛的渠道优势,如覆盖城市数量较多、或市场交易规模、单据处理数较大等优势。

聚合支付产业全景图谱

正规的聚合支付不涉及资金清算,只涉及支付环节的信息流转和商户操作的承载。一个完整的支付产业链包括商户、聚合支付服务商、第三方支付、官方清算中心(银联和网联)、消费者五大环节。

图表1:聚合支付产业全景图谱

聚合支付覆盖四个层面,聚合支付独特优势带来机遇

聚合支付也被称为融合支付,是指借助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或清算组织的支付通道与结算能力,利用自身的技术与服务集成能力,将市面上主流的支付通道整合到一起,为商户提供以支付通道接入为主,配合平台技术服务的整合技术解决方案。以此减少商户接入、维护支付结算服务时面临的成本支出,提高商户支付结算系统运行效率。简言之,聚合支付通过APP、网站等渠道聚合多家合作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及其他服务商的API接口等支付工具,为B端中小商户提供在线支付综合解决方案。聚合支付体现在4个层面的聚合:场景、支付方式、资金到账和商户增值。

图表2:四个层面的聚合支付

一方面传统线下支付环境在2017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POS更加普及,扫码和NFC设备大面积更新换代,像拉卡拉等企业在强势布局智能终端基础上,依托云平台服务通过终端切入场景,将大数据分析应用于店铺管理,为商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另一方面,类似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公司,收购支付牌照后能够和自身深耕场景快速结合,迭代出更加适应该行业的支付服务解决方案,令支付更深层次的与行业结合,极大地增强了B端商户的使用粘性。

聚合支付“低成本、近市场”,不直接进行支付与结算服务,也不拥有资金支配权和支付通道资源,免去了支付与结算的服务成本和商业银行或非银支付机构的合规成本;而且还可以根据商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系统定制,形成与支付通道资源服务机构的优势互补,具有中立、灵活、便捷的特点。

聚合支付行业用户规模和交易规模双增长

聚合支付行业的发展驱动力是多方面的,一个是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兴起,同时带动了聚合支付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则是移动支付、跨境支付板块的上升,对聚合支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据《2019-2024年中国聚合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聚合支付行业用户规模达到2.51亿人,同比增长5.02%。初步估算,2018年聚合支付行业用户规模为2.8亿人。

未来,由于互联网、智能终端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渗透率,我国的聚合支付行业的用户规模增速势必不如聚合支付行业市场规模发展速度快,但由于人们逐年对聚合支付的接纳,聚合支付用户规模仍有较为可观的增长。前瞻预计,到2023年,中国聚合支付行业用户规模可达4.6亿人,年均复合增长速度在10%左右。

图表3:2015-2017年中国聚合支付用户规模(单位:亿人,%)

据《2019-2024年中国聚合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聚合支付交易规模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虽然聚合支付市场规模增速放缓,但发展依旧处于较快速度。2017年我国聚合支付交易规模为28.1万亿元,同比增长26.58%;初步估算,2018年聚合支付交易规模为34万亿元。纵观全局,聚合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增长速度大于用户规模增长速度,说明聚合支付市场使用频率开始加快。

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普及,聚合支付市场将会迎来一定的利好局面;同时由于跨境电商的普及以及第三方支付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增加了聚合支付的应用场景;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我国聚合支付行业市场规模在2023年将突破80万亿元,六年间年均复合增速可达20%。

图表4:2015-2017年中国聚合支付交易规模(单位:万亿元,%)

聚合支付成为商业银行的新盈利点

聚合支付服务商也可以是商业银行本身,聚合支付的出现给了商业银行在B端(商户端)冲破隔离的机会,聚合支付成为商业银行的新赢利点。

商业银行的聚合支付是商业银行将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和本行二维码支付等整合为统一的二维码电子支付,即一个二维码支持支付宝、微信、银联和各家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的扫码支付,既支持主扫,也支持被扫。商业银行聚合支付的最大特点是在C端支持各类支付终端,即用户使用支付宝、微信、银联钱包和各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均可以扫码支付,而交易资金在B端统一回流到商户在商业银行开设的存款账户,从而形成了C端开放而B端聚合的新支付体系。这种支付体系的核心是放弃C端的争夺,支持所有主流C端,方便用户使用,而在B端则是用银行账户作为唯一收款账户,而使资金从各种三方支付机构回流到银行,形成商业银行的核心存款。

图表5:商业银行自身提供聚合支付示意图

商业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金融服务及政策合规优势,不仅有丰富、成熟的金融服务产品,而且拥有大量相对稳定的个人客户和收单商户。所以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商业银行只要把握好当前难得机遇,适应二维码支付的市场需求,建设好支付这一基础设施和工具,提升产品的便捷性,那么相对于第三方、第四方机构,商业银行对客户和商户都将拥有不可低估的吸引力。

商业银行提供聚合支付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信誉优势、价格优势和服务优势。

图表6:商业银行聚合支付的优势分析

银行在聚合支付的布局

在聚合支付发展如此之快的背景下,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各大银行也纷纷发力聚合支付,纷纷推出超低费率的聚合支付业务,致力争夺扫码类支付产品的新业务渠道。但是,目前国内支付行业较为复杂,尤其是随着聚合支付产品形态的快速发展,各类违规问题层出不穷。为此,央行方面多次开展了针对聚合支付的相关规范整顿工作,银行在有关聚合支付业务的监督和管理上仍需不断提升,从而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

图表7:商业银行在聚合支付的布局

聚合支付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纵观整个机构数据,可知在聚合支付机构中,除了极个别聚合支付机构于2001-2005年间注册外,将近70%左右的企业注册年份在2009-2011年,故可知聚合支付行业爆发的小高峰是2009-2011年,从注册金额来看,行业内企业注册金额均在500-2000万之间,而行业领先企业注册资本则赢在起跑线上,拉卡拉注册资本甚至高达2.6亿人民币。从规模上看,钱方好近、通联支付、拉卡拉商务、丰瑞祥等均在发展阶段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图表8:截至2018年我国聚合支付机构发展情况(一)

图表9:截至2018年我国聚合支付机构发展情况(二)

我国聚合支付行业企业按照实力水平,呈现着明显的梯队竞争的特点。且聚合支付行业领先企业数量较多,行业中有多家企业进入第一梯队;行业第一梯队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广泛的渠道优势,如覆盖城市数量较多、或市场交易规模、单据处理数较大等;位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在竞争上略逊于行业第一梯队,但纵观整个行业,行业梯队呈现出两头多(第一梯队、第四梯队企业数量多),中间少(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企业数量少)的特点。

图表10:2018年中国聚合支付行业市场竞争梯队分析

央行政策出台,行业内企业自律性也不断增强

为规范聚合支付市场发展,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布《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开展违规"聚合支付"服务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银支付〔2017〕14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持续提升收单服务水平规范和促进收单服务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7〕45号)。在明确聚合支付不得从事核心业务,不得经手特约商户结算资金,不得伪造、篡改或隐匿交易信息,不得采留敏感信息四道红线后,央行对于聚合支付采取了支持态度,聚合支付合规发展之后将迎来发展机遇期。

图表11:央行发布的聚合支付行业“四条红线”

2018年12月3日,33家移动支付服务行业公司联合发布《移动支付服务行业关于加强行业自律,提升服务水平的联合倡议》。据悉,这是该行业首度联合发布行业倡议,众多行业代表企业都位列于倡议机构名单之中。

该倡议共提出4项内容,就行业自律、行业合作与行业未来等移动支付焦点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中国的移动支付服务行业在过去几年高速发展,业内公司一直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已成为推动产业创新、实践普惠金融的积极力量。此次倡议得到了众多业内企业的一致支持,表达了整个行业将更加自律,合规健康成长的意愿。也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公司更多的创新合作,更好地服务线下实体商户,并助力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出海发展。

图表12:《移动支付服务行业关于加强行业自律,提升服务水平的联合倡议》内容

聚合支付线上和线下业务对比

聚合支付行业的主要分类为聚合网络支付(线上)和聚合支付收单(线下),除此之外,市场还存在部分线上线下融合支付。

聚合支付线上业务可分为三类,分别为:通过提供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实现多种支付方式的PC端支付;通过提供软件开发工具包(SDK)插件包为商户APP提供多种支付方式的移动APP支付;通过移动H5支付插件为电商平台提供移动网页支付。收益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交易服务返佣、聚合支付平台运维费用,另一方面则是结合传统电商服务给商户提供的对账、资金管理服务从而实现创收。聚合网络支付平台可以为商户提供一站式行业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包括出行、旅游、商城、外卖、广告收入、知识付费、粉丝打赏等。

聚合支付线下收单业务也同样分为三类:采用多码合一形式,由用户打开付款APP进行扫码的一码付;商户收银台扫码APP收款;通过POS进行刷卡、拍卡支付、扫码支付的终端收款。商户协议、资质审核由收单机构完成,结算资金由收单机构直接结算至商户结算账户。在该种业务模式下,聚合服务商未涉及收单核心业务。从聚合支付的业务实质来看,收单机构依托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或清算组织,借助以上各方的支付通道和清结算能力,利用自身的技术与服务集成能力,将各方的支付服务整合到一起,为商户提供包括但不限于“支付通道整合”、“集合对账”、“差错处理”、“技术对接”、“会员账户”、“运行维护”、“终端提供与维护”等服务,减少商户接入、维护支付结算服务的成本支出,提高商户支付结算效率。聚合支付收单盈利包括四大模式,分别为交易服务返佣盈利、衍生增值服务盈利、其他定制服务盈利、综合金融服务盈利。提供一站式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内部集成了支付宝,微信,京东,百付宝,QQ钱包等众多支付通道。

图表13:聚合支付细分业务对比分析

1、聚合支付行业线上业务分析

据《2019-2024年中国聚合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聚合网络支付交易规模为9.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73%。未来,广大二线城市、县域及农村将是聚合支付的巨大市场。目前,在该区域移动支付尚处于起步阶段,支付产品种类单一,支付服务极度匮乏,简单的POS机或者软件收付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商户需求,聚合支付能够很好地迎合市场需求,并且成本低廉,下沉趋势已经形成,势必开辟一片新的蓝海。据前瞻预计,2023年聚合网络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24.65万亿元。

图表14:2015-2023年聚合网络支付交易规模及预测情况(单位:万亿元)

2、聚合支付行业线下业务分析

随着受理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线上线下收单业务一体化的发展,银行卡收单业务量保持高速发展态势。2017年3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对36家主要收单机构的调研结果显示,21家收单机构通过自身技术研发或与聚合技术服务商合作已经开展了聚合支付业务,4家收单机构正在积极推进聚合支付业务,11家收单机构尚未开展聚合支付业务。

图表15:36家主要收单机构聚合支付调研结果情况(单位:家,%)

据《2019-2024年中国聚合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聚合支付收单交易规模为11.49万亿元;2023年,聚合支付收单交易规模将达到36.55万亿元。

图表16:2015-2023年聚合支付收单交易规模及预测情况(单位:万亿元)

聚合支付线上线下融合新趋势

最初常见的聚合支付,是在各类商户铺设二维码,该二维码可以支持微信和支付宝,甚至翼支付、百度钱包、京东钱包等方式。用户扫描二维码之后,跳转到一个聚合支付平台,聚合渠道完成支付。通过这种形式,也可以吸引用户关注,引流到其聚合支付平台,从而服务线上电商,最终通过给商户定制个性化营销方案精准吸引潜在用户到店消费,打通线上线下的支付闭环O2O。

图表17:聚合支付线上线下融合商业模式

聚合支付线上线下融合(O2O)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最早应用在团购里,随着线上线下场景发展的融合度提高,O2O也拓展到配送、预约等多种服务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此外,在当下企业转型与发展并存的时代,线上线下企业的运营方式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未来,线上线下业务的融合将成为聚合支付的新趋势。

聚合支付投融资现状分析

根据IT桔子统计,从2015年开始,国内聚合支付行业投融资开始爆发,聚合支付风口正式确立,资本涌入。2017年,聚合支付行业的投融资规模达到近年来峰值,数量为12起,金额为13.44亿元。2018年,聚合支付行业的投融资事件数量为5起,投融资规模达到4.15亿元,相比2017年大幅回落。

图表18:2010-2019年第一季度聚合支付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及金额统计(单位:亿元,起)

根据IT桔子统计,2017年以来,聚合支付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达到19起,金额合计18.19亿元,金额最大的一笔为Shopex商派网络的D轮融资,规模达到7亿元人民币,投资方为愉悦资本(领投)、险峰旗云、宽带资本CBC等。

图表19:2017年以来聚合支付行业投融资事件汇总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聚合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可行性研究报告
蔡志濠

本文作者信息

蔡志濠(前瞻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关注(8591060)赞(119)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