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19:《中国售电产业全景图谱》(附现状、区域格局、商业模式、前景)

李一凡

 电力是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重要能源支撑,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对电力体制不断进行改革。201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5号文)和2015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9号文)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放开我国电力市场,允许有条件的符合要求的多种主体进入售电领域,同时积极推进电价改革,我国售电产业得到了有效发展。

售电产业简介:售电企业成为电力市场重要参与者

从售电产业链角度来看,售电产业链的上游无疑是电力生产,按照生产方式可以分为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以及新兴的生物质发电。在电力生产端,我国大型发电集团(中央及地方大型发电企业集团)占据着垄断性的地位,华能、华电、大唐、浙能等集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电力销售的下游就是电力消费,主要应用在三大产业建设发展和居民生活中,其中第二产业用电规模最大。

在售电产业中进行生产-销售-消费链条连接的是电力输配,主要由电网公司进行,虽然国家推动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增量配电网业务,但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对电网企业造成重大冲击。

售电是电力生产与消费的核心环节,其既是电力生产的出口,又是用户服务的入口。由于电力生产的特性,无法对已生产的电力进行大规模储备,电力生产与消费必须处于基本均衡的状态才可以提高经济性,避免资源大量浪费。随着技术和体制的双重革新,在未来的产业链中,必定是消费决定生产,消费将处于产业链的优势地位,售电则是为用户电力消费提供服务的核心环节,售电企业成为电力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图表1:售电行业产业链全景

发展现状:电力生产与消费不断提高,万亿级售电市场正在拓展

——电力生产规模不断提高,火电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生产的技术水平和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以及全国电力消费需求扩大的倒逼作用下,我国电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电联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8年,我国发电机装机容量与发电量不断提升。2018年我国发电机装机容量达到19.0亿千瓦,同比增长6.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82%;发电量为6.9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5%。

图表2:2010-2018年中国全社会电力生产规模(单位:亿千瓦,万亿千瓦时)

分类别来看,在2018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中,水电装机3.5亿千瓦,占比18.4%;火电11.4亿千瓦,占比60.0%;核电4466万千瓦,占比2.4%;并网风电1.8亿千瓦,占比6.9%;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1.7亿千瓦,占比9.0%。

而从发电量结构来看,2018年全国电力总生产量6.99万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发电量4.92万亿千瓦时,占比70.4%;水电发电1.23万亿千瓦时,占比17.6%;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风电、核电发电量分别为1775、3660、2944亿千瓦时,分别占比2.6%、5.2%、4.1%。

图表3:中国电力生产结构(单位:%)

——社会用电量稳定增长,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快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活动的扩大,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在电气与信息时代,电力无疑支撑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工业化建设与服务业发展都离不开对电力的使用。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8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逐年增加,且增速较为稳定。中电联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9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为2012年以来最高增速;各季度同比分别增长9.8%、9.0%、8.0%和7.3%,增速逐季回落,但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全国人均用电量4956千瓦时,人均生活用电量701千瓦时。 

 图表4:2010-2018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单位:万亿千瓦时)

从用电结构来看,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快。2018年,第一产业用电量7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8%,占全国用电量比重为1.0%;第二产业用电量4.7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占全国用电量比重为69.01%;第三产业用电量1.0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占全国用电量比重为15.7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增长23.5%,继续延续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势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6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增速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占全国用电量比重为14.18%。

图表5:中国用电量结构(单位:%)

——售电量提升,价格下滑,市场规模达三万亿

随着我国电力生产和全社会用电量的提升,在刨除电力企业自发自用电量和损失电量的情况下,我国销售电量也在不断提升。根据中电联数据显示,2010-2017年全国售电量不断增长,2010年全国售电量约为3.56万亿千瓦时,2012年已经增长至4.18万亿千瓦时。根据中电联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我国累计售电量5.1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预测全年销售电量约为5.5万亿千瓦时。

图表6:2010-2018年中国销售电量(单位:万亿千瓦时)

注:2013-2016年中电联数据仅公布至当年11月,全年数据由前瞻测算得出。

全国销售电量不断增长,但是受到电力改革,市场化交易等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平均销售电价水平产生明显波动。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0-2017年,我国平均销售电价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0年我国平均销售电价为0.57元/千瓦时,2014年增长至0.65元/千瓦时,随后电力市场的改革带来电价下降,及至2017年全国平均销售电价将至0.61元/千瓦时。前瞻通过趋势判断,预计2018年全国平均销售电价约0.59元/千瓦时。

图表7:2010-2018年中国平均销售单价(单位:万亿千瓦时)

注:2018年数据由前瞻测算得出。

据此计算,虽然平均售电价格波动较为明显,且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是随着社会用电量的增加,全国售电量不断提升,我国售电市场规模也在波动扩大。2010年,我国售电市场规模约为2.03万亿元,2017年已经达到2.97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6%。2018年,全国售电市场规模约为3.01万亿元。

图表8:2010-2018年中国售电市场规模(单位:万亿元)

区域格局:市场化程度加深,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居于前列

——市场化交易电量提升,市场化率提高

根据中电联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合计为16324亿千瓦时,占全国销售电量比重(即销售电量市场化率)达到33.5%左右。2018年1-9月,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含发电权交易电量)合计为14457亿千瓦时;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28.3%,占全国销售电量比重为34.5%。与2017年1-9月同期相比,全国市场交易电量增长了约3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提高了6个百分点。

图表9:2017-2018年中国市场交易电量及占售电量比重(单位:亿千瓦时,%)

——华东、华北、华南区域引领全国电力市场交易

根据中电联数据显示,从市场化交易规模来看,2017年华北、华东、南方三个区域市场化交易电量较高,分别占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比重25.1%、24.6%、18.8%,三地区合计接近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的70%。2018年1-9月,华东、华北、南方区域市场交易电量规模分别为4166亿千瓦时、2736亿千瓦时、2526亿千瓦时,占全国市场交易电量的比重分别为28.8%、18.9%、17.5%,三个区域合计占全国市场交易电量比重的65%,对全国电力市场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图表10:2017-2018年中国市场交易电量区域结构(单位:%)    

而从各地区销售电量市场化率来看,华东、华南、华北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走在全国前列。2017年,华北、南方、西北三个区域销售电量市场化率较高,均超过了35%,对全国电力市场化建设有引领作用;华东地区以30.8%的市场化比率排在第二梯队,华中、东北区域销售电量市场化率相对较低,与华中地区水电比重较高、东北地区用电增量有限等情况有关。

图表11:2017年各地区销售电量市场化率(单位:%)

商业模式:不同主体各具特色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明确提出了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售电业务。其中包括:允许符合条件的高新产业园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售电主体直接购电;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成立售电主体,允许其从发电企业购买电量向用户销售;允许拥有分布式电源的用户或微网系统参与电力交易;鼓励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服务行业和节能服务公司从事售电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发电企业投资和组建售电主体进入售电市场,从事售电业务。

电改的推进促使我国售电发生了巨大改变,电改前售电模式为电网企业向发电企业进行电力购买,通过电力输配、销售进入消费者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电力改革使售电商业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电力输配售分开,电力输送仍由电网公司进行,但是电力销售市场主体扩大,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社会资本参与增量配电网建设。

图表12:售电行业商业模式变化

新电改以来,我国售电市场逐步放开,售电公司组建较为自由,电改9号文以及6个重要配套文件中明确提出允许现有分布式微网企业、大型发电公司、工程建设公司/节能服务公司、大型工业园区、有条件的社会资本成立独立售电公司,进入售电侧业务领域。因此形成了六大售电主体。不同主体的售电公司具有不同的业务模式,其竞争优势、劣势,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

图表13:不同售电主体优劣势及发展策略

发展前景:四万亿级市场指日可待,售电企业提高服务增值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随着国家经济逐步由工业向第三产转型,不断淘汰落后产能,我国社会用电量需求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同时国家已经明确提出2020年后限制新建火电厂,大部分能源供给已经日趋饱和,由此带来的输电线路骨架也逐步完善。未来我国电网建设的重心将逐步由之前的主干网向智能化、配电侧、售电侧、用电侧转移。

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扩大,我国售电量将会保持稳定增长,虽然平均销售价格会在市场化作用机制下逐步下降,但是售电行业市场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图表14:2019-2024年中国售电行业市场规模测算(单位:万亿千瓦时,元/千瓦时,万亿元)

——售电企业差异化竞争

售电新政策风向标的引导下,仅仅“利用用户和发电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赚取差价”的方式明显不再可行,随着更多资本的进场,这类售电公司将被逐渐同质化、亏损直至淘汰。我国售电市场将由“享受政策红利,吃大锅饭,皮包公司也能赚钱”走向“政策改革,必须通过增值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创新商业模式以获得利润”。

售电公司想要稳固市场地位,核心就是实现增值化和个性化,即:向用户提供优质的增值服务,如优化购电策略、节能改造方案、用电方式咨询、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等,由此向用户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根据对电力用户需求期待的理解来设计产品和服务,让产品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用电服务需求,拓展利润空间。同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通过网络数据进行用户信息挖掘,加强跨界合作。

图表15:售电公司业务创新趋势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售电公司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可行性研究报告
李一凡

本文作者信息

李一凡(前瞻产业研究员、 分析师)

关注(754252)赞(21)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