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多种方式并行发展

项靖雯

旅游业深度调整深刻变革,500全域旅游示范区涵盖1/5国土面积与人口

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结构调整期、游客文明素质逐步提升期、旅游市场秩序逐渐规范期及各类矛盾凸显期,呈现“五期叠加”的特征。旅游产业也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期:一是景点旅游的边际效益下降,旅游产业在新的时期急需拓展全域发展空间,形成新的产能。二是出游方式上散客化趋势显著,游客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旅游空间行为出现全域化特征,导致旅游供给的全域化。三是游客散客化趋势导致了旅行社和导游核心业务被削弱,旅游主营业务发生了质的变化。四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由景点竞争转向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

图表1:旅游产业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期特征

在此背景下,全域旅游建设火热。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全国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总人口2.56亿,占全国的全国人口的20%。

从空间上来看,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的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区,与我国旅游热点区域基本相吻合。其中,东部地区128家,平均每个省约13家,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341万;中部地区138家,平均每个省约12家,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727万;西部部地区166家,平均每个省约14家,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82万;东北地区53家,平均每个省约9家,总面积3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8万。

图表2: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家,万平方公里,万人)

四项标准撑起五个“全域”,全域旅游多种方式并行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全域旅游的建设共有四项标准待达成。

图表3:全域旅游的四项标准

由这四项标准特别是其中大数据标准出发,全域旅游中的“全域”体现在全资源整合、全产业融合、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以及全流程保障等五个方面。

全资源整合。全资源整合是通过全域资源整合,实现全域资源旅游化,扩容资源发展空间。所谓全域资源旅游化,意思是除了传统资源,还要把一些新兴资源挖掘出来,再实现旅游化,从而扩展旅游的发展空间。比如,旅游的核心资源体是景区,但在新兴的资源中,城市、乡镇和风景道都可作为景区的一部分;此外,广场、公园、博物馆、学校、工厂等社会资源访问点,也都会纳入到未来的旅游产品体系中。

全产业融合。全产业融合的实质是“旅游+”,实际上,在这个模式里,从门票经济向全产业链经济转型,其实是旅游业向各个行业渗透的一个过程。因此,就需要一些规划的创新手法,比如休闲农业、休闲渔业、旅游商品、文化创意等,包括对品牌的包装等,其实现在这些需求越来越多。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1+1>2,就是从“旅游+”,转变到“+旅游”。“旅游+”是旅游业与各行业完全渗透的蓝图,而“+旅游”是各个行业主动融合旅游的全新的发展格局。这就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通过这种转变,能够让一产、二产,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等和旅游业进行融合。

全方位服务。所谓全方位服务,主要还是对游客来讲,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多的让游客满意的产品。这里面强调“全域覆盖、共建共享、自由自主和快行慢旅”的十六字发展方针。通过全方位服务,可以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从而能够更好的体验目的地。这就需要实现全域旅游N大支撑体系,实现各项旅游服务支撑要素大的全域覆盖。

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参与指的是全域旅游的事情不单单是旅游相关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全社会各个角色在全域旅游里面扮演更多的主体功能,就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事业单位、协会、居民等个人、游客全参与的机制。

全流程保障。全流程保障就是政府为了推动全域旅游的工作,从顶层设计,包括旅游发展的机制、旅游发展的政策、资金等方面让整个全域旅游得以贯彻和执行。

图表4:全域旅游的“全域”建设方面

前瞻产业研究院总结了全域旅游的五种典型发展模式——龙头景区带动型、城市全域辐射型、全域景区发展型、特色资源驱动型以及产业深度融合型,并对这些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与代表地区整理。

图表5:全域旅游的经典发展模式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靖雯

本文作者信息

项靖雯(前瞻产业研究员、 分析师)

关注(1027697)赞(43)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