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休闲化、网络化、平台化是未来重点方向
中国全域旅游发展历程
从我国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概念提出阶段(2008-2012年):2008年浙江绍兴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全城旅游”发展战略,并启动全城旅游区总体规划招标;2009年江苏《昆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全域旅游,全景昆山”。此后四川、杭州、山东、湖南等地纷纷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
地方试点探索阶段(2013-2014年):各地提出全域旅游概念后,又纷纷对其进行了试点探索,如山东将五莲县、临沂市、莱芜市、滕州市、沂水县列为全域化旅游试点城市;浙江将桐庐列为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
国家示范推进阶段(2015年至今):在各省市积极探索全域旅游模式的情况下,2015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在2000多个县中,每年以10%的规模来创建全域旅游,即每年200个县实现全域旅游;201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262个市县成为首批国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正式在全国大规模推进开来。
图表1:全域旅游发展历程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全域旅游发展规模
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明确提出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要适应现代旅游综合产业、综合执法要求,加快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改革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创建单位率先推广设立综合性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分局等“13”模式。
截止至2017年,我国分两批确定全国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包括海南、宁夏两省(区),91个市(州),407个县(市),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预计“十三五”结束时期,实现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开区运营。
图表2:2016-2017年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开展数量(单位:个)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全域旅游开发区域分布
从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分布区间来看,全域旅游示范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的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区,与我国旅游热点区域基本符合。其中,东部地区132家,平均每省约13家,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341万;中部地区142家,平均每省约12家,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727万;西部部地区170家,平均每省约14家,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82万;东北地区56家,平均每省约9家,总面积3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8万。
图表3: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域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全域旅游开发模式结构
从我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开发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全域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龙头景区带动型、城市全域辐射型、全域景区发展型、特色资源驱动型及产业深度融合型。发展全域旅游既不能统一一种模式,也不能同步化进行,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同地域往往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及旅游要素的聚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全域旅游模式的选择与设计。
对全域旅游单位开发模式进行不完全统计可以发现,目前采用龙头景区带动型开发模式的较多,占比达到35%,其次是特色资源驱动型的23%;其中采用产业深度融合模式的较少,这主要与该模式对产业之间的互动要求较高,很多地区对产业要素的整合难以达到集聚效应有关。
图表4:截至2017年中国全域旅游模式结构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全域旅游经营效益分析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50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人数的40.5%,同比增长20%,全域旅游总收入1.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接待过夜的国内外游客7.3亿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40%,同比增长2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值为21.5%,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创建单位甚至高达40%以上。
从数据可以看出,全域旅游的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明显好于旅游业整体,这表明创建单位中旅游优势产业开始形成,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图表5:中国全域旅游经营效益(单位:亿人次,万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休闲化、网络化、平台化是全域旅游未来重点方向
全域旅游的发展需根据旅游项目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发,从我国当前全域旅游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战略来看,休闲化、网络化、平台化是将是全域旅游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因为只有全域休闲崛起、道路交通网络和信息通讯网络完善、旅游平台搭建合理才能够真正发展全域旅游。
图表6:中国全域旅游开发未来重点方向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