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肥使用量全球最高 土壤修复亟待加快
农业部门负责人昨日在国新办介绍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关情况时表示,我国粮食“十连增”,但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生态和环境代价。其中我国化肥使用量全球最高,约为5800万吨,亩均使用量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造成土壤污染和地力下降,也威胁了食品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要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受污染的土地有望加快治理。
中国农村土壤污染的问题由来已久,目前,我国施用的化肥中以氮肥为主,而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低,这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最终导致土壤污染。
根据《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将达300亿元,带动产业总投资将达数千亿元。由于粮食安全是我国最重要的基本国策,是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前瞻产业研究院因此预计,拨款将向农村倾斜。加上目前我国对耕地土壤污染修复的规模较小,农村土壤修复领域的商机无限。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分析称,工业污染场地的修复,只需把重金属元素尽量固定在土壤内,不让其随着土壤的移动和地下水流动扩散即可,而耕地污染土壤的修复需要恢复土壤的植被功能,必须把有害物质彻底去除,因此耕地修复费用远高于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的费用。可见以上280万亿元的耕地修复市场容量仅是保守估计。
不过土壤修复在我国还没有实现成熟产业化,要撬动这个数百亿的市场并不容易,目前看来至少存在四大制约因素:
1、缺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
土壤修复行业需具有专业知识水平高以及经验丰富的人才,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工程化才起步,缺乏修复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有实际经验的人才也极其缺乏。同时,技术特色突出的实力型修复企业也非常缺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
2、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尽管2006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斥资10亿元联合启动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但至今仍未公布我国污染场地的相关数据。污染场地基础数据不全以及数据的公开性较差,对土壤修复行业的企业提供的信息较少,抑制了行业的发展。
3、缺乏实用技术的专业设备
土壤修复的专业设备一般较昂贵。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大多采购国外成套设备,购置成本较高,维护成本高,无法体现技术的实用性和经济性,限制了很多技术的工程转化,从而抑制了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
4、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土壤修复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从业公司规模小、良莠不齐,整体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尚未形成全国性的行业自律组织,技术标准、市场机制、治理费用标准等都还不完善。由于全国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程度不清,缺乏明确的检测、技术等相关标准,导致执法措施缺乏针对性,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现阶段农地修复主要由政府买单,因此要补足上述短板,需要政府更大的决心和更多的政策。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将会逐渐出台政策,推动这一领域的成熟发展。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