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需先拿下大宗商品定价权

 人民币“反客为主”

现今美元为全球结算货币,长期称霸于世界之林。人民币要扭转局势,或许我们应先从购买美国国债说起,这里我们不论国家间的其他目的,仅以最终国际化为导向。

一般一个国家买其他国家的国债,会用其他国家的本币购买,这样可以规避汇率风险。比如现在人民币兑美元是7:1,债券年利率是10%,我们用1美元买美国国债,汇率不变动的情况下,那么一年后美国还我们1.1美元。

若我们用人民币购买美国国债,比如用7块钱买1元美债。按上述假设,当时我们是用7元换的1美元,再把这1美元借出去,到期了,美国还我们1.1美元,但这个时候人民币由于升值,已经是1美元兑换6.3人民币了,即使这10%利息加上去,中国也还是亏了,相当于只还了6.93元人民币。

我们发现无论用什么形式去买美国国债,最终是要体现在到期结算上,即使采用第一种方案,美国也会将QE进行到底,未来会有QE5、QE6一直到QEn,我们都是吃亏的。

但如果美国发行人民币国债,到期后用美元购买人民币还钱,虽然这个时候美国还是要买6.93元人民币还我们,但需要求购的人民币数量变多了,这个时候人民币在国际上的需求会增大,其他国家就可能花1.1美元买我们的6.93元人民币,于是人民币境外影响力就上来了。

人民币国际化所有前提都是在扩大人民币影响力这一点上。对外币直接兑换也是一条途径。

依靠货币影响力推动大宗商品国际化

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说白了是让国际社会依赖人民币,这个时候主动权就在中国政府手上,中国政府将转变贸易顺差的态势,大量进口自己需要的物资。那时别国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人民币,又不希望手中的人民币贬值,也会竭力维护人民币的价值,情况和现在中国一样。

反观美国,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不挂钩黄金。美国当时能成立这个体系是因为美国有充足的黄金储备供其他国家兑换,也是其他国家认同美元的最重要因素,美元借此绑架石油这样重要的战略物资。

而后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政府不再接受美元兑换黄金,这个时候美国成为国际石油的结算货币的事实已经难以改变,并且美国此时已经有了绝对的军事以及政治影响力,其他国家被迫继续维持这样的支付结算态势。

另外还可以联想到伊拉克战争以及伊朗危机,这两个国家是开始是排斥用美元购买他们国家的石油(当时美元持续贬值,他们不愿意接收更多的贬值货币)。后来美国也意识到石油由美元结算已经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开始寻找其他定价权,绑架大宗农副商品,增加定价权筹码,巩固美元的结算功能。

人民币升值或许是政府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步棋,政府自是不惊慌,甚至可以效仿美国借大宗商品定价权提升人民币影响力。

制造业大国也不是中国的战略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民币国际影响力,让国民能够以少量的劳动换取国外最多的物资。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