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赌菲斯科 李嘉诚家族投资方向初现
2013年10月11日,炒了近一年的菲斯克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花落李氏家族。“小超人”李泽楷与菲斯克创始人之一亨里克·菲斯科联手夺标,为菲斯科在2013年下半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但让人们好奇的是,作为汽车“门外汉”的李泽楷为何投资电动汽车,是短期内套现还是长远战略,未来的电动汽车市场将走向何方?
菲斯科的“前世今生”
菲斯科(Fisker)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汽车制造商,由菲斯科车身制造公司和量子技术公司合资成立,专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因产品定位于增程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而受到市场的热捧,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和比尔·盖茨均是菲斯科的客户。
2011年4月,菲斯科推出了第一款产品卡玛(Karma),同年10月拿到美国环保局对Karma在燃油经济性的认可证明。卡玛能在纯电力驱动下行驶80公里,其后依靠混合动力可行驶403公里,最高速度201公里/小时,成为全美最豪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定价为97000美元。但该车型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自上市的一年多里,只卖出2450辆,每销售一辆Karma电动车,就要亏损约3.5万美元。
菲斯科成立6年以来,一直都处于亏损状态,卡玛的市场遇冷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到2012年亏损总额高达10亿美元。美国能源部曾于2010年4月提供菲斯科5.29亿美元的贷款,其中1.69亿美元用于Fisker开发其首款车型卡玛,另外3.59亿美元用于低端化车型的生产。由于公司产品性能不稳和经营不善,美国能源部冻结剩余3.61亿美元的授信额度。
2013年3月,创始人之一的亨里克·菲斯科被迫出走,同年5月,因巨额亏损,菲斯科宣布无力偿还美国能源部的贷款,政府派出的重组建议团队接管菲斯科。
资本热捧,但有市无价
与美国另一家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相比,菲斯科受制于核心技术所有权的限制,其汽车的动力控制和管理系统、动力转换和整合系统的所有权归量子技术公司,菲斯科车身制造公司仅有使用权。但菲斯科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菲斯科的电池管理系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另一方面,菲斯科在产品设计方面尤其独特之处。
自2012年12月,菲斯克首次传出出售以来,多路资本投出橄榄枝,不乏欧美的汽车企业和资本巨头,如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让国人更加关注的是,中国的汽车企业也纷纷加入,从中国北汽、复星集团、东风、吉利到万象和VL(美国豪华跑车改装企业VL Automotive),直至最后夺魁的“小巨人”李泽楷。其中,万象和VL组成的财团、李泽楷和亨利克·菲斯克组合走到了最后。
最初,万象和VL组成财团拟通过“预先打包破产”的方式控股菲斯克。而李泽楷的方案是,以旗下的盈科电讯帮助偿还1.71亿美元债务,同时再支付2500万至3000万美元并购菲斯克。但二者开出的价格均低于美国著名咨询公司评估的市场价值。
豪赌菲斯科,路在何方
2013年10月11日的拍卖会上,大部分投资者以2000万美元竞价,其中以德国投资公司Fritz Nois AG的2500万美元为最高报价,而李泽楷一开始就出价2500-3000万美元,成为最后赢家。但让众人疑惑的是,作为“门外汉”的李泽楷为何投资电动汽车。从近几年李泽楷的投资路线来看,其主要关注于互联网和保险业务,如其收购的荷兰国际集团港澳及泰国寿险业务和网龙分拆上市的91无线。
分析认为,李泽楷之所以投资汽车产业,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一是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研究表明:2012年,全球汽车保有量约为11.5亿辆,而电动汽车保有量还不到30万辆,不到0.03%。从各国的发展规划来看,2015-2020年将是全球电动市场的发展黄金时间:到2015年,美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0万辆,英国为24万辆;日本的年销总量将达到200万辆,韩国将达到120万辆。而在不久的将来,电动汽车无疑将会成为汽车市场的主角,市场规模足以让任何投资者垂涎。
二是企业抢滩车联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将逐渐应用到汽车当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这就是车联网。2013年6月,GSMA与市场研究公司SBD联合发布的《车联网预测报告》称,到2018年,全球车联网的市场总额将达390亿欧元,较2012年的数值130亿欧元增长3倍。
电动汽车与车联网的融合将会对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而拥有投资通信和互联网背景的李泽楷投资电动汽车,无疑抓住了未来市场发展的脉搏。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