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需求强劲 镁合金发展有看头

祝建梅

 2013年9月11日,胜利精密公司与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镁合金零件采购框架合同,联宝公司为联想集团控股公司,其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的产量规划为2000万台/年,预计2013年-2014年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用镁合金零件采购总金额约16258.5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年均合同金额为49832.30万元。

·镁合金国内供应增长快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镁合金的产量为20.75万吨,与2011年的23.92万吨相比减少13.25%;镁合金的进口量为22.36吨,同比增长657.97%,增长幅度较大;出口量为9.23吨,同比减少7.14%。

图表1:2010-2012年中国镁合金产量增长情况(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消费市场拉动行业发展

国内镁合金产品消费逐步兴起,以汽车、通信电子、航天航空为首的领域,正逐步拉动对镁合金的消费。汽车仍是镁合金的重要消费领域,约占整体消费总量的62%,《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2015年,我国乘用车需求超过1200万辆,需要镁合金10万吨/年。

其次通信电子约占整体消费的29%;航天航空领域约占整体消费量的5%。轨道交通领域,在国家六次火车提速的号召下,加快发展高速列车组的开发,新材料成为高速列车研发的重点工程。镁合金作为轻型合金材料,与现有的铝合金相比,性能更为优越,在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条件下,镁合金在高速列车领域的应用,将成为下一步的发展重点。

图表2:镁合金应用领域占比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看清发展方向 有的放矢

由于我国的汽车工业和3C等行业的转型升级,镁合金应用将十分广阔,镁合金行业市场前景看好。汽车行业的轻量化、环保化需求,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镁合金研发技术和回收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促使镁合金使用更加广泛。

此外,镁合金作为资金、材料密集型行业,原材料价格较低以及比较稳定、铸造件行业的整合集中、研发技术的进步都将推动镁合金行业的发展。

由于汽车市场前景良好,医药化工和航天航空市场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球镁合金市场为60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25%(其中包含了交通工具、3C、航空航天和医药化工领域镁合金的应用)。

·前瞻关于行业的投资建议

前瞻认为,镁合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投资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构建应用型战略联盟

构建应用型战略联盟,是近年来产业调整一个新课题,由终端产品型用户当盟主,该类用户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用户直接参与产学研台作,不但能够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进人市场的周期,而且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二)联合重组,转型升级

截至2012年底,我国镁冶炼企业有74家,3万吨产量的才有4家、1万吨产量有22家。生产能力在1.5万吨以下的企业有20家。这20家不符合《镁行业准入条件》中现有企业生产能力要达到1.5万吨以上的规定。为解决产业竞争力不高和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前瞻提出如下建议:

1、淘汰落后产能。国家、省区政府部门严格执行《准入条件》,对1.5万吨以下现有企业限期改造升级达产达标,或兼并重组或被视为落后产能淘汰出局;

2、打造大型企业集团。具有经济、技术、管理优势的国企,选择与加盟有竞争力的镁冶炼企业共同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做强做大,建成国内一流、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镁合金加工大型企业集团;

3、设立示范企业。国企选择具有资源、能源优势地区,采用先进镁冶炼技术工艺,新建“两化”深度融合的现代化镁冶炼示范企业。

4、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国家应鼓励“煤—燃气—电—硅铁—镁”及“矿山—冶炼—加工—应用”一体化经营。提高全行业的盈利。这种强强联合重组、转型升级,可实现降低经营成本,摆脱产能过胜,提高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若采用上述建议途径,将使前10家镁冶炼企业的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达到90%,就要进入兼并重组行列,或国企加盟、或国企新建、或上下游联合重组。“十二五”末,有望看到从74家逐渐变成20-30家。

(三)建立国家级镁合金加工生产应用推广示范基地

为推广应用扩大内需,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镁是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新材料。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十分重视金属镁的应用,视为战略新材料。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巨额投资,实施研究及产业化战略,抢占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制高点。台湾富士康科技集团在大陆已建成了6-7个镁合金结构件的研发生产基地。

1、建设示范性基地

在上海(含长三角地区)、深圳(含珠三角地区)、重庆地区、沈阳(含东三省)、京津环渤海、山东、河南等中原地区,建立7个国家级镁及镁合金加工生产应用推广示范性基地。根据国家“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目标要求,通过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和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突出、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应用推广示范型企业,向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担负着技术进步、人才培养、支撑与引领行业有序发展等重任。

2、建立产业联盟

鼓励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盟,通过打通目标产品的合金开发、产品设计、材料加工、部件产品生产、产品应用和合金废料、零部废料回收利用的整体技术链条和循环过程,形成以新材料为主体、上下游(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

3、加快规模化发展

充分利用已有军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加快军民联手共施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可行性研究报告
祝建梅

本文作者信息

祝建梅(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

关注(245087)赞(126)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