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分离技术,打造血液制品长期战略

产品同质严重加剧竞争,提高分离技术是企业研发重点

血浆内可以提取的组分众多,主流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三大类;此外,还有众多更小的组分如纤维蛋白胶、溶纤维蛋白等可以分离。我国血液制品适用症比国外少很多,大多还局限在传统的使用范围上,对更多剩余小制品的利用还不够。

前瞻产业研究院对国内外产品结构对比发现,我国血液制品供应结构比较单一,国内生产企业一般可以从血液中分离5-10种产品,从批签发数量来看,主要集中在白蛋白和几种常规的免疫球蛋白(静丙、乙肝、狂犬病、破伤风),凝血因子类产品也只有少数几种,且批签发数量很少。这与国外的产品结构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国外血液制品巨头可以分离15-20种产品,主要集中在经济附加值较高的特殊免疫球蛋白(如抗甲肝、抗水痘、抗RhD,多价免疫球蛋白等)以及多种类型的凝血因子(Ⅶ、Ⅷ、Ⅸ、Ⅹ及其复合物等)。

图表1:国内&国外血液制品产品消费结构对比(按金额)(单位:%)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前瞻产业研究院总结,目前大部分国内企业能生产的产品种类较少,这样做的结果一则使得部分宝贵血浆资源白白浪费,企业无法获得更多利润;二来使得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容易形成部分主流产品的过度竞争。更重要的是,未来原料血浆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逐步缓解以后,产品种类少的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局面。由此可见,从长远看,如何有效改良分离技术,扩充产品种类是血液制品企业进一步增强竞争实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优化产品结构是提升竞争力关键

近年来随着采浆员营养费的大幅提高,检测、运输等方面成本的上升,血液制品行业面临着综合成本不断上升,产品毛利率下滑的风险。虽然短期内通过提价可以消除这方面的影响,但是血液制品由于基本进入国家医保,存在较大的价格下调风险。因此,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血液利用率,优化产品结构,才是未来发展首要任务。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血液制品临床应用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及国内医疗保障不断完善,国内血液制品消费结构中白蛋白占比将继续下降,静丙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产比将不断提升,血液制品消费结构将得到不断优化。

可行性研究报告
朱茜

本文作者信息

朱茜(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关注(17601808)赞(2314)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