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商业模式的一点思考

目前,物流信息化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都知道其重要性,但是用的却不尽如人意。前瞻产业研究院《物流信息化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告》指出,缺乏好的商业模式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物流信息化建设内容

基础环境建设 包括制定物流信息化规划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开展物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模式的探索,以及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的中长期科技规划研究中,把信息化和标准化列为物流科技最主要的两大关键技术。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指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提供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具有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物流信息、物流监管、物流技术和设备等资源,面向社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和交易服务的基本特征。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服务需要大量权威的政务信息,管理服务是物流相关管理部门的政府职责,这两项功能应由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负责建设提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技术服务和交易服务则完全可以采用市场化的机制建设和运行。

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 物流就是企业的供销业务,因此无论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农业、建筑业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都包括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这些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是物流领域全面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必须统一物流信息交换的接口标准和操作规范。

物流信息化的商业运作难点

物流企业投资难 由于物流行业竞争激烈,对于企业的有限资金而言,资金投入的方向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物流信息化建设周期一般较长,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又不能立即直接转换为可见的生产力,可能会与企业的短期目标或者局部目标发生冲突。因此,中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投资强度存在普遍偏低的现象,与西方企业的投资占到营业额的10%的信息化投资相比相差很大。按照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投资规模和与企业想要实现的信息化目标而言实在是太小了,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这点投资强度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投资额没有上去,许多可以成功的信息化项目为了追求所谓的价廉,造成了许多本应该成功的项目没有成功。

软件企业盈利难 目前,国内有500多家物流软件供应商,此外,还有一些知名的国外物流商、IT商和咨询公司也在中国的物流软件市场中淘金。国内物流软件品牌上比较分散,技术上缺乏标准化的指导,软件供应商对物流业务的了解不深入,造成供应商重技术开发,轻业务应用的偏向,难以提供深入的个性化服务,导致软件企业盈利困难。

此外,物流软件是管理软件,需求的个性化和生产的批量化是难以统一的,因此造成开发成本极高。对供应商来讲,不能批量生产,成本就高居不下,增加了盈利难度。

物流信息化的创新商业模式解读

发达国家成功案例物流信息化的关键在于物流软件供应商,像SAP、IBM、i2、EXE等企业不但技术领先,而且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客户提供大量实用的解决方案,从流程设计、信息化实践到培训,其商业模式非常成功。物流软件供应商只有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破局,才能和企业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佳境。前瞻产业研究院总结了目前国内创新的两种商业模式可供参考。

收取运营费的商业模式 由软件公司为物流企业提供免费的物流平台,利用硬件和软件资源为物流公司提供信息化服务,并收取服务费用,作为利润来源。

目前,国外一些物流软件供应商开始尝试免费为客户提供软件系统,但要求参与客户的日常运营,收取运营费。假设,物流企业在全国有1000个网点,每个网点每年收费1000元,那么软件供应商每年从这个客户收取的费用就会高达100万元。

对物流企业来说,收取运营费的商业模式不需一次性支付高额软件购买费,进入门槛低,若软件使用效果好,可以一直使用。对软件供应商来说,虽然前期软件开发投入成本很高,但是很容易获得客户的认同和持久收益,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共同打市场的商业模式 软件供应商提供免费或者较低价格的服务给物流企业,通过入股分红等方式获得利润。

2000年,上海菱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以技术(国外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入股德利得,合资成立德利得物流公司。上海菱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承诺提供终身服务,德利得低成本地使用该系统,还可根据需求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在德利得与上海菱通合作之后,双方还互相为对方的业务牵线搭桥。上海菱通在同客户谈合作时,如果客户遇到物流问题,就会向对方介绍德利得的物流服务,而德利得在为客户服务时,如果客户遇到IT问题,也会向对方介绍上海菱通。

通过合资经营,对物流企业来说,大大降低了信息化投资的成本压力。对软件供应商来说,不仅可以获得分红回报,还在合作中提高了物流咨询能力,促进了软件产品扩大市场。然而,这种简单的商业合作模式,合作双方的各自目的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合作两方的双赢,这种共同打市场的模式难以形成。

选择软件供应商的主要因素

随着中国制造、能源等行业信息化建设经验不断增长与信息化项目失败案例的增多,中国物流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逐渐趋于理性化发展,选择产品的关注点不再是厂商的品牌、技术先进性以及产品价格,行业应用经验、功能可配置以及产品实施周期成为用户关注的主要因素。

某机构调查发现,影响大型企业选择软件供应商的因素依次是:行业应用经验、功能可配置、产品实施周期、售后服务、产品稳定性、数据安全性、产品集成能力和厂商知名度。

而影响中小企业选择软件供应商的因素分别为功能可配置、产品实施周期、行业应用经验、价格、售后服务、产品培训、厂商知名度、操作易用性。

可行性研究报告
邹克

本文作者信息

邹克(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关注(273875)赞(521)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