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医疗行业的标准化之路

物联网,开启经济发展新时代

1999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首次提出了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传感器网络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的应用受到了极大关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五横三纵系统框架和7个领域30种场景的物联网应用体系也在国内的大型城市开始试点研究。

从对物联网的定义、内涵及特征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物联网是一整套立体的、丰富的、适应性极强的概念体系。在智能城市、在能源管理与公共事业、在交通管理、在物流行业、通信行业、以及医疗行业等众多领域,物联网的应用都已经逐步深入。物联网的快速兴起,适应我国当前工业、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水平,并且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快速建立七竞争优势。总体说来,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会给以往传统的经济、生活带来极大改变。

在过去连续三年的政府工作告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物联网,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基于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政策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物联网,正在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经济时代。

智能医疗,医改前进的另一条腿

医疗卫生事业作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对物联网的应用和普及要求更为迫切。经过长足的发展,现阶段已有很多医院建立了监控系统,配备和研发了各种信息系统,使得医院的可视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鉴于目前医院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监控的感知手段校为单一,智能化管理仍存在不少死角,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各种信息系统尚存在兼容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如火如荼,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过去的几年,关于医药分离、药品招标模式等的研究此起彼伏,总结起来,其实都是把焦点放在了“看病贵”这一个点上。

我们的国内人口基数决定了我们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然而国内现有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现实是导致看病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不能单靠建设医院、盲目从数量上增加医疗资源来解决。更可行、也是更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现有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指出,智能医疗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快速、高效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减少病患等待时间,降低医院的诊疗压力;将大、小医院连成网,可以有效地分配医疗资源,引导病患到合适的地方就诊。智能医疗,可以深入到医疗行业的每一个细节,包括远程医疗、电子病历、仓储物资管理等方面,在每一个细节上提高效率,进而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智能医疗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国智能医疗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并且涉及的周边产业范围很广,设备和产品种类繁多,一大批行业、产业将因此而受益。

智能医疗发展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

面对着百亿元的智能医疗行业大蛋糕,但是在具体吃到这个蛋糕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还要越过一些障碍,其中“标准化“就是必须面对的一个栏。

2013年2月6日,国家工信部在其网站公布了“智能医疗标准进展”,进展显示:“目前国内智能医疗在通信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还缺乏总体规划,且进展缓慢,主要是由于智能医疗是跨通信和医疗两个行业,行业之间的交流还有所缺乏,通信行业无法获取医疗行业的详细需求;因此要加快智能医疗的标准化工作必须加强通信和医疗两个行业合作。

当前我国的智能医疗市场尚无统一的标准,因此医疗软件企业要完成某家医院的项目时,公司首先需要安排人员对医院的业务、诊疗、流程进行调研,然后再针对医院自身的业务特点和需求进行软件的开发、调试和安装,整个工程耗时长、成本高,且不具备可复制性。这也正是为什么当前国内的医疗软件供应商都拥有庞大数量的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在医疗机构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减少”个性化“项目,那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运行效率,也能在较大程度上降低软件开发成本。

然而,我们现在的医疗界,不同医院的业务需求已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统一的业务流程标准,因此,想要等着医疗机构、医院形成标准化的流程后,再开发一套合适的解决方案卖给所有医院,是不可行的。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指出,虽然要将整个医院的业务流程统一到某一个标准具有较大难度,但是在医院内的局部领域,确是可以实现的。前瞻产业研究院建议,可以在医疗领域内的一些流程相对统一的细分市场来做标准化的开发,比如银江股份的移动门诊输液系统、望海康信的ERP系统、麦迪斯顿的手术麻醉系统等。

可行性研究报告
董世高

本文作者信息

董世高(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关注(416019)赞(258)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