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青蒿素 这些年何去何从?

那些年,我们发现了青蒿素~

世界卫生组织曾在2001年12月的一份公指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来自中国"。201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 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在我国解放前,每年至少有3000万以上疟疾病人,病死率约为1%。解放后在1954年、1960年和1970年曾发生三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时至今日,在我国海南、云南二省,疟疾仍时有发生;在非洲、中南美、印度、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岛国等热带和亚热带国家与地区,疟疾流行仍很严重。

青蒿素是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研制成功的一种抗疟药物,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为数不多的一类新药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治疗恶性疟疾惟一真正有效的药物。青蒿素是从我国民间治疗疟疾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来的有效单体。它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周总理亲自批示下,数百名科学家经过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而取得的成果。

然而,现代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医药工业的不断进步,给我国的青蒿素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技术更迭,现代化学工业冲击力十足!

虽然是我国最先研制成功了青蒿素这种抗疟药物,且我国四川、云南等地盛产青蒿,然而我们却未能站到青蒿素产业链的高端,多年以来出口产品多是附加值低的青蒿素原料药,随着周边国家大力栽培黄花蒿并提取青蒿素已初具规模,我国在青蒿素原料药市场上优势渐弱。

除了在附加值低的青蒿素原料药市场受到周边国家的冲击之外,给我国青蒿素产业带来更大冲击的是利用现代化学工业研制的“半合成青蒿素”。

2013年1月,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2013国际青蒿素年会”上,来自国际制药巨头赛诺菲的消息显示,其采用发酵方法由单糖生产的青蒿素,2012年产量达38.7吨,预计2013年将达到60吨。而相应的青蒿素的产量在2012年10吨的基础上,2013年达到35吨,2014年开始稳定在年产50-60吨,并在稳定的规模生产基础上,将价格稳定在比较有竞争力的350-400美元/千克。

前瞻产业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青蒿素总需求量在180-200吨,而2012年全球的青蒿素供应量已经达到252-277吨,仅中国的青蒿素产能就已经达到200-220吨了。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让国内青蒿素产业链条上的众多企业“不能直视”。

然而,除了产能过剩让广大企业不能直视外,更严重的问题是,如果再来一家像赛诺菲这样用半合成法提取青蒿素的企业,那么,所有用传统法提取青蒿素的企业都将转行。

其实,早在2009年12月,国际卫生组织(WHO)就曾在其发布的《2009年世界疟疾报告》中呼吁“停止使用青蒿素单一药物疗法,建议使用复方药物治疗疟疾。”

青蒿素是中国人发现的,而随着国际巨头们研制的半合成青蒿素的大量上市,我国采用传统提取工艺得到的青蒿素的产业优势正在消失殆尽,最终在国际青蒿素产销链条上很可能找不到中国的影子。

这些年,青蒿素产业该何去何从?

那些年,我们发现了青蒿素,他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也给我们带来了生物医学界的世界级荣誉;然而,产能过剩、技术手段的更迭与进步,正使得这一功效给力、市场规模大、曾令国人自豪的生物药品与我们渐行渐远。众多青蒿素企业们,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根据《2013-2017年中国植物提取物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结合产业目前的情况,前瞻产业研究院对青蒿素企业有如下建议:

一、迎难而上,针锋相对,在提取技术上下苦功夫。从青蒿素被正式研发出来发展至今,已三十余载,国际巨头已经成功的运用现代化学工艺研发半合成青蒿素,而我们——最早的研发者——却一直站在产业链的底端,靠价格竞争来做原料药,最终导致产能过剩。此刻浮现在笔者脑海中的,只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几个大字,伴随着的,是痛心疾首。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不管是处于什么市场中,只有创新、改进,才是永远保持竞争优势的唯一法宝。对于以技术为核心的生物药品领域,技术的革新更是重中之重。青蒿素企业们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上取得成绩,加大研发力度是必然的。

二、没有市场,我们就培养一个!在上面一条建议中,高昂的研发费用可能会让众多企业望而却步。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手中的宝贝,还有没有其他的功效呢?寻找青蒿素药物的新适应症,培养一个新的市场,这也是青蒿素企业可以考虑的一个选项。已有企业在退热类中药新药和抗肿瘤治疗的开发中出现了不错的苗头,但距离市场形成规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此路不通,那就换条路再走。近年来,药企“大健康”已经不是新鲜事,众多药企研发了化妆品、牙膏、饮料等大量的衍生品,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其实青蒿素产业链条中的众多企业,大可适当效仿,加大对青蒿的研究,不要只盯着青蒿素本身,说不定青蒿中的其他提取物也是价值连城呢?

可行性研究报告
董世高

本文作者信息

董世高(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关注(404941)赞(258)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