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养老产业之殇:年轻人奋斗之所而非养老之家

我国第一个养老公寓诞生于1986年6月的安徽省安庆市,它是一家由社会集资兴办并向全国开放的民营福利企业。北京市第一个养老公寓是1991年由清华园兰照院改造而成的,1990年上海首家养老公寓在浦东落成。我国养老公寓发展至今,与目前超过1.3亿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相比较,42000多所养老机构所拥有的床位还不到100万张,只能为1%的老年人解决住房问题。按照发达国家入住养老公寓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4%-5%的数据,全国要为560万到700万的老人修建养老公寓,投资总额在160亿到200亿元之间。

而深圳作为一个改革开发的年轻城市,养老设施建设更加显得不足。据前瞻地产行业研究小组调查了解,目前深圳市的养老服务机构与床位数,远远落后于其他一线城市。前瞻调查数据显示,至2011年底,深圳的养老服务机构仅30家左右(北京约400家;上海约600家;广州约170家)。近10年来,深圳市公办养老机构没有增加床位数,民营养老机构也仅6家。

图表:深圳市养老服务设施与其他一线城市的比较

资料来源:《2012-2016年中国养老公寓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告》

深圳是一个新的移民城市,户籍人口200多万,但是居住人口1000多万,人口结构特别,在其42万常住老年人口中,就有近27万非户籍人口。目前,第一批进入深圳创业的人已经进入老龄,第二批再过十几年也将步入老年阶段。据预测,2015年深圳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将达20万人,比2010年增加4.6万人,而随迁老人将达100万人左右。目前深圳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床位拥有率仅2.33%,若按发达国家4%-5%的老年人入住养老公寓的标准,深圳目前不到4000张的养老床位足以反映其养老设施建设的巨大缺口。

深圳养老产业发展如此缓慢,无疑与其产业扶持政策的缺位息息相关。最基本的是养老服务用地无法保障,深圳在老年福利用地规划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其次是原有的养老机构存在多重自身缺陷。以深圳原特区外18家街道敬老院为例,目前该18家机构普遍无土地使用证,无房屋产权证、无独立法人资格,造成经营主体和土地所有权不明确。

针对上述严重问题,深圳市已出台相关规划,力求缓解养老床位的供求矛盾,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这对于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投入力度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另一方面,前瞻地产行业研究小组认为,深圳养老机构建设目标过于保守,根本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深圳市机构养老床位的“十二五”发展目标是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8000张,按照平均每个养老机构130张床位计算,深圳市还需新增30家养老机构,这为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提供了市场机遇;但另一方面,深圳市2015年的机构养老床位目标甚至都不及2011年末上海600家养老机构近10万张床位的数量,而相对于2015年末近120万的常住老年人口,8000张床位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深圳注定了是一个年轻人奋斗拼搏的城市,而非安享晚年的理想之家。

可行性研究报告
刘小红

本文作者信息

刘小红(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关注(113131)赞(72)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