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九连增” 磷化工功不可没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同比增长比去年增产3.2%,连续9年实现粮食丰收。专家认为,我国在耕地面积减少、自然灾害频繁的背景下实现粮食“九连增”实属不易。在我国耕地日益减少且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化肥的使用成为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保障。
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粮食增产55%来自化肥的作用,化肥对我国粮食单产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0%-50%。在我国磷矿石的下游消费构成中,70%用于生产磷肥,农业对磷肥需求的不断增长,成为我国磷化工行业最大的发展动力。
全球最大的磷化工生产国
磷是一种重要的、难以再生的非金属矿资源,以磷资源为原料可以生产众多的磷化工产品。磷化工产业由磷酸、中间原料黄磷、磷肥、磷酸盐、磷化物等产业组成,是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原材料行业。
磷化工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于农业中,如以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及磷酸氢钙为代表的磷肥或含磷农药,如草甘膦等;另一类则是广泛用于工业、食品、医药领域的磷酸及磷酸盐,包括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纯度及特种功能磷化工产品在尖端科学、国防工业等方面被进一步地推广应用,出现了大量新产品,如电子级黄磷、有机磷化物、医药级磷化物等。磷化工产品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磷化工的基础原料是磷矿石。目前世界磷矿资源开采量的70%用于磷肥的生产,8%用于生产饲料添加剂,8%应用于食品和洗涤剂领域,其余用于化工、轻工、国防等。
据USGS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磷矿石的经济储量为650亿吨,主要分布在摩洛哥、中国、美国、俄罗斯和中东等国家,上述国家及地区累计储量接近全球储量的90%。其中,摩洛哥拥有500亿吨的储量位居第一,占全球储量的77%,资源分布高度集中。
我国磷矿资源储量丰富,截止2007年,我国磷矿已查明资源储量矿石量176.3亿吨,仅次于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位居第二,而我国磷矿经济储量达37亿吨。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磷矿资源查明资源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有14个省、自治区,列前5位的依次是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和四川,分别占全国查明资源储量的24%、16%、13%、12%和9%,合计共占全国查明资源储量的74%左右。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磷矿产量1.91亿吨,其中中国产量为8122.4万吨,位居首位。摩洛哥虽然有全球70.4%的磷矿石储量,但产量却始终不足全球磷矿石产量的20%。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磷化工产品生产国,我国磷化工行业产业已经形成了云天化、宜昌兴发、江苏澄星等综合生产基地,电子级、食品级、陶瓷级、化妆品级、医药级、牙膏级、水处理等专用特种磷化工产品技术和推广进程较快。
据石化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磷矿企业数量为130余家。随着中国磷肥产能的快速扩张,以及磷化工产品需求的增长,中国磷矿石产量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磷矿石产量达到8122.4万吨,同比增长19.32%。同年,我国磷化工总产能约为1700万吨/年,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磷化工产品生产大国。
在磷化工产品方面,磷肥和磷酸盐是最主要的产品。2011年,我国磷肥产量为1462.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达到762亿元,同比增长52.45%;2012年1-10月,我国磷肥产量达1723.0万吨,同比增长17.82%,实现销售收入603亿元,同比增长了8.83%。前瞻产业研究院磷化工行业研究小组认为,磷肥作为三大化肥之一,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预计2012-2016年,我国磷肥行业年需求量将稳定在1200-1300万吨(折纯)。
2011-2016年中国磷肥需求量预测图(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2-2016年中国磷化工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在磷酸盐方面,2011年,我国磷酸盐行业产量达到为840万吨,同比下降16%。前瞻产业研究院磷化工行业研究小组预计,2012-2016年,我国磷酸盐行业的需求量将保持在600万吨左右。
我国磷资源世界排名第二,磷化工产品产量位于世界第一,我国也是黄磷及磷化产品出口大国,磷化工产品占全世界市场的60%左右。2011年,中国磷化工行业产品进出口总额为70.44亿美元,同比增长57.57%,实现贸易顺差55.79亿美元,同比增长84.16%。
差距依然明显
虽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磷化工生产国,具有丰富的磷矿资源,拥有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磷化工产能,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磷化工行业在磷矿开采、磷化工技术、产品结构、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磷矿资源储量丰富,但高品位磷矿储量低。截止2007年,我国磷矿已查明资源储量矿石量176.3亿吨,仅次于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位居第二。目前我国磷矿经济储量达37亿吨,但整体品位仅为17%,可采储量的平均品位也仅有23%,远低于30%的全球平均水平,是世界上矿石品位最低的国家之一。
同时,由于我国磷矿80%为沉积岩,70%为中低品位的胶磷矿,地下开采约占总量的60%,矿物颗粒细、嵌布紧密,有害杂质多,开采难度大,加上技术落后,所以“采富弃贫”现象非常严重。目前国内平均回采率(回采率=实际采出的储量/工业储量)在60%左右,其中国内小型开采企业的回采率仅为30%,大型开采企业为81.9%,均明显低于美国、北非等产磷国95%-98%的开采水平。
我国磷矿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磷化工业的资源优势。但磷矿石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对于中国发展磷化工业至关重要。美国为保护本国的磷矿资源,已于2002年起禁止出口磷矿,中国的优质磷矿也只能使用10-15年,因而发展精细磷化工业,由传统大宗磷化工产品转向高附加值的专用品,对于充分发挥中国磷矿资源,提高企业收益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磷化工产品生产国,2011年磷化工总产能达到1700万吨/年,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但产能和产量增长主要集中在基础和通用产品上,高端、精细、专用产品发展不足,仍依赖进口。未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精细化磷化工将成为发展的必然方向。
此外,我国磷矿行业一直存在着产业布局分散行业、集中度低、能耗高、污染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等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磷化工行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缺乏大型磷化工企业,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话语权。我国成为全球磷化工大国,也付出了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代价,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化氢、四氟化硅、磷化氢、硫化氢等废气、含有磷、氟、硫、氯、砷、碱、铀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以及磷渣等固体废弃物,也加重了我国环境压力。
因此,前瞻产业研究院磷化工行业研究员宋桢雨认为,我国磷化工产业应朝着精细化的发展发展,积极研发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生产磷肥新产品和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产业调整力度,通过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组建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
前瞻产业研究院磷化工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长期来看磷化工行业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但我国磷化工产业要实现结构升级和产业调整,还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要依托各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构建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横向多品种的耦合共生和纵向产业链的拓展延伸;
二是磷化工产品要努力向精细化、专用化发展,着眼于全球市场重点开发处于需求成长期的产品,如食品级磷酸盐、磷系阻燃剂、磷系医药级、电子级化学品、金属磷化物、有机磷化物等;
三是要大力提高行业集中度,通过行业结构调整,有效整合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小生产厂,鼓励产品基地化的建设模式,支持组建跨省及行业的大集团公司,以有效控制产品出口价格、保持市场稳定,并相应建设磷酸盐生产、出口基地;
四是要进一步调整生产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继续加强主要原料产区的基地建设,鼓励矿化结合,克服原料矿石长途运输、基本产品加工分散、骨干企业规模小的状况,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五是要注重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磷化工行业的科技进步,其中主要的技术突破点是湿法磷酸精制技术。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