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促使城市商业银行变则通、通则灵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资本监管日趋严厉,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严重依赖息差收入的经营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城商行应当借助于金融改革的契机,努力求变,实现自身业务的持续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十二五”期间将迈出重大步伐。

201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利率25个基点,同时放宽利率浮动区间,即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而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2年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两次放宽利率浮动区间,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启了新的篇章。

2012年11月12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指出,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来看,最近这个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上在不断加快。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将受到巨大影响。按照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水平将整体上涨,存贷利差将大幅缩小,这将大幅削减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中资银行利润,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影响则更为巨大。

而从银行业自身来讲,资本监管的强化也对其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013年起,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实施,银行业面临着日益刚性的监管约束,资本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政府推动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全面覆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资本监管强化对城商行的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城商行的经营。

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城商行信用等级偏低,其补充资本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发行次级债的利率要比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要高,直接导致其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城商行过去那种依靠资本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利息收入占比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低是国内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一个普遍特征,这一特点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尤为明显。由于历史原因,城商行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紧密相连,作为地方政府推行基建工程的重要融资平台,城商行在投资项目上从来“不愁吃穿”,这直接导致城商行发展严重依赖地方项目,严重依赖息差收入。

2011年,城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85.2%,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的76.9%,而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4%,远远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9.3%。这样来看,金融深化改革的冲击对于城商行的冲击要远远大于大型商业银行,城商行的经营发展面临的困境越来越严峻。

2011年城商行与大型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产业研究院金融行业研究小组认为,在金融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城商行必须寻找新的发展道路。结合自身区域性、决策链短等优势,城商行在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资产业务方面,城商行应调整贷款业务方向。一方面,专注于区域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如哈尔滨银行开展的小企业贷款服务,另一方面,根据地域特点,发展特色贷款业务,如龙江银行发展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在中间业务方面,城商行应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借助于社区银行的定位优势,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和银行理财业务等,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空间。

前瞻产业研究院金融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城商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城商行假如能够及时求变,必然能够找到正确的发展之路,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