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投资空间巨大

作为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

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01年8月,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由国家环保总局授牌建设。之后,辽宁、江苏、山东、天津、新疆、内蒙古、浙江、广东等省市自治区分别开展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试点,试点不仅覆盖制糖、造纸、化工、水泥、冶金等传统行业,也有电子、环保、汽车、生物化工等高科技行业。

2012年5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专家论证会。会议明确将循环经济摆到重要的位置,首次提出了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该规划强调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指导国内循环经济发展方向。

前瞻产业研究院生态工业园产业研究小组指出,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在指导各地制订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支持政策,预计2015年我国循环经济相关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5 万亿元。除新建生态工业园外,传统工业园由于在之前建设过程中未注重生态效益,在数量上也占有多数,为促进经济转型,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升级,因而投资空间巨大。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