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交网络行业现状分析 移动端继续占领主导地位

罗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作为互联网应用发展的必备要素,不再局限于信息传递,而是与沟通交流、商务交易类应用融合,借助其他应用的用户基础,形成更强大的关系链,从而实现对信息的广泛、快速传播。

微信朋友圈、QQ空间是以即时通信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截至2016年6月,使用率分别为78.7%、67.4%。微信朋友圈是基于微信联系人形成的熟人社交平台,随着用户规模的拓展、产品功能的丰富,弱关系社交也逐渐渗入,在产品内部形成多个相互平行、自成体系的圈子。QQ空间在关系链上强弱关系兼而有之,在信息维度上则以个体信息为主,媒体属性较弱。

微博是基于社交关系来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平台,在经历了行业调整后,发展策略转换为垂直化内容生态建设,打造垂直化的兴趣社区,兼具媒体和社区属性。

截至2017年3月31日,微博月活跃用户达3.4亿。为提高用户的信息消费效率,微博在推出兴趣信息流的同时,还在测试将兴趣信息流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测试表明这对用户消费内容有明显拉动,尤其是对新用户的留存率和活跃率带来显著提升。另外,视频内容的增加也使微博吸引了更多用户。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借助于大数据和移动社交技术,社交应用呈现显著的移动化、本地化特征,是很好的商业导流入口。目前,电商、游戏、视频,甚至在线教育、互联网金融领域也都纷纷引入社交元素,带动用户规模,提升用户粘性,社交应用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向好。

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使用率排名

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使用率排名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社交网络的市场规模得到了快速提升。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社交网络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社交网络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53.6亿元,相较于2014年同比增长27.56%。2016年中国社交网络行业市场规模约200亿元,同比增长30.2%。

2008-2016年中国社交网络行业市场规模变化

2008-2016年中国社交网络行业市场规模变化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我国网民规模经历近10年的快速增长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网民规模增长率趋于稳定。

目前,国内的社交应用类型主要分为即时通信工具、综合社交应用、图片/视频社交应用等。其中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率最大,占90.7%;综合社交应用的使用率为69.7%;工具性较强的图片/视频类应用使用率为45.4%,排在第三。

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使用率分析

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使用率分析

资料来源:CNNIC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自从2010年开始,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更加便捷的使用场景、更快速有效的互动、更多好玩的可拓展的功能使移动社交快速占据有利的发展优势,大型社交网站纷纷开始布局移动端。

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网站出现了转型瓶颈而失去了原有优势,也有如微信这样的产品引领了新的现象级产生。与此同时,大批创业者开始将焦点聚焦于移动社交,出现了如陌陌、唱吧、脉脉、blued、nice、无秘、探探等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生并成长的关注多种细分社交需求的移动应用。

未来,移动社交将继续占领主导地位,社交网站将呈现衰退的局势。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