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车行业穷途末路? 未来发展需调整策略

蔡攀攀

从2005年崭露头角到2015年陷入衰退,微型车的发展似乎已经穷途末路。对车企来说,既要深刻反思背后深层次原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消费趋势转变,及时调整策略,向个性化、年轻化、高性能等方向发展,或许还能起死回生。

微型车在2005年崛起,一方面是政府鼓励建设节约型社会,另一方面居民消费能力有限、更愿意接受价格低廉的微型车。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发展,也正是从微型车开始。

前瞻经济学人

此后到2010年,政府大力扶持自主汽车品牌发展,微型车迎来强势爆发。尤其是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令微型车销量呈现井喷式增长。2010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轿车份额同样达30%以上。其中,微型车功不可没。

微型车的快速发展,令自主品牌从满足最初的用车需求,向设计、装配工艺和配置等方面转变。可以说,经过初步探索,我国车企在微型车领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

2011年以后,我国汽车市场进入微增长时代,自主品牌汽车面临着严峻考验,微型车更是首当其冲。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微型车行业需求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2012年全年,小型车累计销量为237.万辆,同比增长0.9%,不仅低于狭义乘用车7.6%的增幅,甚至低于汽车行业整体4.3%增幅。

微型车的触顶,反映了我国自主品牌以往的优势在整个汽车市场消费升级过程中消失殆尽。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微型车发展面临生存危机。

到2015年,微型车市场进一步萎缩,衰退迹象明显。微型车销量节节下滑,原因主要包括小型SUV火爆、紧凑型轿车价格下探、消费者习惯转变等。

无论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微型车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穷途末路并非危言耸听。未来,需要及时调整策略,找准定位,向个性化、年轻化和性能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微型车已越来越难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但这个市场的潜力依旧存在,接下来要完善产品线和合理布局,推出空间利用率高、载物能力强、安全性能高、经济实惠的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在中低端市场需求,以及应对汽车消费升级面临客户流失的困境。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