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0年,这个“小港口”要再当一回中国第一!

唐甸园

深圳从40年前的小渔村发展至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背后是一次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都说靠海吃海,深圳的海洋里除了有丰富的鱼类资源,还有蕴藏在深海里的油气资源,天然的良港也让深圳跻身世界港口之列,但光靠这些还不足以支撑深圳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什么是海洋中心城市?发展方向在哪?回看深圳传统海洋产业的发展历程,挑出旧毛病,才能开新药。

1

01:深圳海洋产业转型示范,看蛇口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以粗放式的捕捞作业为主,蛇口街道的渔一村曾是全国著名的渔业“红旗标兵村”,但好景不长,过度捕捞带来了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海洋污染等的问题。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深圳海域出现赤潮现象,蛇口的传统渔业遭到严重打击,难以为继,升级转型成为迫在眉睫之事。就在此时,香港招商局掌舵人袁庚希望找到一个良港大力发展与航运相关的出口加工业,双方一拍即合。

在袁庚的带领下,蛇口开始向出口加工转型。作为工业港的蛇口港孕育而生,用于运输基础物资、原材料等,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重要输血管道。蛇口加工区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工业化的模范。

在这个阶段,蛇口通过“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实现了许多 “第一”——第一个引入中外合资项目、第一次对外招商引资、第一个实行“多劳多得”的超产奖励制度等。

80年代初,国内最有名的“三来一补”企业——做玩具代工的凯达公司就诞生在蛇口,其生产的唐老鸭、米老鼠等迪士尼玩偶主要销往欧美地区,尤其是在美国6个月卖出300万个的“椰菜娃娃”,超过一半就是出自凯达工厂内的女工之手。

到80年代中期,蛇口加工制造业对外出口的庞大需求,推动了蛇口港从工业港向贸易港转型,蛇口港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新建了赤湾港和东角头码头,最终确立了“以工业为基础,工贸结合”的 “蛇口模式”。

然而,随着蛇口模式的成功被广泛复制,其他沿海城市的崛起反倒凸显了蛇口的局限性。

相较新兴的沿海地区,蛇口的问题首先是地域狭小、土地面积不足,约束了外资企业扩大规模,其次是蛇口人力成本上升,让许多外资企业纷纷选择外迁,更糟糕的是,工业的急剧扩张也给当地环境带了不小的问题。蛇口又一次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转型迫在眉睫。

90年代初,蛇口产业升级是从停止“三来一补”企业登记开始的。为了摆脱落后的产能,蛇口提出“五不引进”政策:不引进来料加工、补偿贸易、技术落后、污染环境、挤出出口配额等项目,开始了腾笼换鸟的步伐。

在这个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中集集团的发展。

1

作为蛇口远洋贸易诞生的支柱,中集在转型中不仅得以留存更是在1991年创下了2亿元的销售额,这样的成绩吸引了蛇口的关注,促使其开始思考如何让中集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上市成为了下一步选择。

1994年,中集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极大增强了资金实力。仅仅过了2年,在集装箱行业,中集就超越了韩国现代和进道,以20%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1。

不仅如此,中集的上市,还带动了蛇口海洋信贷、保险、信托、证券以及投融资的发展,催生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成立。蛇口现代化港区的雏形初显。

进入90年代中后期,蛇口成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汇聚的重要场所,中集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海运公司,为蛇口金融机构带来了更多的业务。而此时的平安保险开始拓展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领域,蛇口海运和金融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了具有海洋特色的金融服务业。

进入21世纪,蛇口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于2015年挂牌成立前海蛇口自贸区,区内形成前海金融商务区、海湾保税港区、蛇口商务区的格局,蛇口也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2021年,蛇口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以深圳西部海洋科技创新走廊起点的角色,对内联动宝安区、光明区,对外连接广州、佛山、香港,成为国际海洋创新策源地。 

40年前,深圳改革开放看蛇口;40年间,蛇口完成华丽的海洋产业转型;40年后的今天,深圳海洋产业转型还要向蛇口看齐。

02:未来已来,深圳海洋产业朝4000亿进发

6月6日,深圳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了“20+8”产业集群,海洋产业位列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随后,深圳推出了《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对海洋产业进行了深入规划。

《计划》指出,深圳海洋产业有望在2025年实现4000亿元产值的突破,将以西部海岸—东部海岸—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主轴,以宝安区、前海合作区、南山区、福田区、盐田区、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为主要承载区,形成“一轴贯通、多区联动”的海洋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20+8产业分布

深圳西海岸阵地以前海蛇口、南山、福田为重点片区,集中建设海洋科技金融服务聚集区,重点发展海洋科技、海洋金融、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让海洋第三产业辅助海洋第一产业实现智慧升级。

为告别过去依靠渔民经验出海捕鱼的局面,目前,深圳西部海岸正依托现代科技引导传统渔港转型升级和智慧化改造,深圳远海渔业生产将与海洋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互动发展,打造海洋渔业大数据平台,依托数字化、智能化辅助渔民决策。

看完了西海岸,再将目光投向东海岸的转型。深圳的东海岸以盐田区、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主阵营,在新一轮的产业规划中,东海岸将以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新材料、海洋牧场等产业发展绿色海洋产业,其中,海洋牧场是绿色海洋产业的重要落地场景,是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今年年底,位于东海岸的大鹏湾将启动建设深圳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此前,大鹏湾已累计养护人工礁盘28座、珊瑚1万余株,覆盖率达到50%;同时,大鹏湾每年汇入大批量鱼虾苗,湾内游泳生物超过190种,藻类等浮游植物超过130种,海洋生态修复效果显著。相信在未来,大鹏海洋牧场的建成将带来规模更大的海洋环境修复。

除了环境修复,减少海上油气开采带来的污染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海洋环境。目前,深圳正大力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究,探索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试验工程,推动海上油田绿色低碳开发。

在新能源开发方面,深圳正积极探索海上风电制氢技术,希望在未来打造海上风电制氢、储氢、运氢、用氢产业链。深圳十四五规划中提出,预计2025年,深圳氢能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到2035年,氢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建设好海上风电制氢,将为深圳海洋产业带来千亿产值。

海上制氢的千亿赛道吸引了许多企业对深远海风场和浮式发电机的研发。7月初,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船级社深圳分社共同签署了《浮岛式海上风电制氢储氢一体化项目》的合作协议,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望借助海斯比在海洋装备领域上的专业性,共同探索绿色能源,解决新能源的结构性问题。

打造绿色海洋经济,少不了低碳港口的建设。2021年,盐田港率先完成龙门吊起重机的"油改电",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型器械的"油改混合动力"能平均节省30%-50%的柴油消耗;此外,盐田港还完成了码头拖车"油改气",成为第一个使用液化天然气拖车的中国港口企业。

盐田港的绿色治理、低碳化发展将朝更高标准的数字化、智能化迈进。今年7月初,深圳盐田港集团与华为签署合作协议,华为将以技术创新为港口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和产品,帮助港口生产经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发展,加速综合型港口数字化转型。

随着各个项目的落地,深圳东、西海岸的海洋产业转型目标已十分清晰,新、旧海洋产业正不断融合,4000亿元的海洋财富在深圳260公里的海岸线、1145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不断被挖掘,未来产值,万亿可期。

起于深圳,面向全国。202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第三海洋产业产值达到55635亿元,占总产值的61.6%,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明显。在国家“双碳”政策下,开发海洋绿色能源能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对比

去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1690万千瓦,是前年的5.5倍,累计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一,结合 “20+8”产业集群,已有企业入海研究浮动海上风电技术,快速加入海上风电制氢、储氢产业链,相信海上风电技术的全面落地,能带来更大的产值。

想要更加深入了解海洋新兴产业,敬请关注由前瞻产业研究院、深圳工业总会联合主办的“20+8”系列前瞻趋势研讨会,解构“20+8”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2-2027年中国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状况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2022-2027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3]《2022-2027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指南、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