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突然抢人,释放一个重磅信号!

黄琨

1

刚刚全面复工复产的上海,又因为一条消息登上了热搜。

6月28日,上海市教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公布了最新的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

其中明确,在沪各研究所、各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不再需要打分,符合当年度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即可落户。

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这已经是上海在1个月内第2次放宽落户标准了。

在6月初的《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上海还放宽了留学人员落户的条件。

其中提及,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取消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本市工作后即可直接申办落户;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51-100名的,全职来本市工作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

而此前,留学人员要均需缴纳社保满6个月才能申办落户。

算上2020年开放上交、复旦、同济、华东师范应届本科生和应届博士、“双一流”应届硕士直接落户,2021年开放在5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直接落户,上海已经是3年内第4次放宽落户政策。

要知道,在此之前,上海一直是“落户难”闻名的。

2021年,上海全年落户人数73128人,其中居转户,也就是积分落户仅37684人,以非上海户籍常住人口1047.9万人计算,在上海靠积分落户的概率不到0.03%,比A股中签率(0.045%)还低。

是什么原因,让上海这几年突然急着“抢人”了?

一线城市间,上海不愁人

实际上,在经济最强的四大一线城市之间,上海是最不愁人才的。

今年5月,智联招聘发布了《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从性别、年龄、学历、工资、行业等各因素详细解析人才分布,并发布了2021年各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指数。

其中,人才吸引力指数是通过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等多个综合数据,加权计算得出的结果。

1

从结果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人才吸引力指数连续2年排名第1,上海则位居次席,排在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之前。

在过去5年间,上海从没掉出过前3,2017-2019年更是曾连续斩获第1。

论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上海在国内城市中名列前茅。

另外还要指出,“人才吸引力”只是一个意向性指标,并不代表客观现实。和指标不同,上海实际上是更多人的现实选择。

在报告中,2021年,一线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为5.45%,其中上海单城就占了2.1%,高于北京的1.0%,也比深圳(1.4%)、广州(0.95%)要高。

人才净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

在一线城市中,深圳和广州这2座珠三角城市,和上海的人才往来不算太多,主要是在北京、珠三角城市以及国内二线省会之间流动。

对于上海而言,这方面“威胁”最大的还是北京。

有意思的是,虽然1.0%的净流入率放在一线城市里不算高,甚至比不上杭州这样的二线城市,但是北京对上海的人才似乎有独特的吸引力。上海流出人才的第1目的地就是北京,而且比例比其他城市高得多。

至于原因,这部分人多半是奔着高薪去的。根据智联招聘数据,2021年北京市平均招聘薪酬为12993元/月,为重点城市中最高水平。

不过反过来,上海也在去年代替天津,成为北京人才流出第1目标城市,流出比例达到9.1%。相互流动抵消后,事实上还是有更多人从北京净流向了上海。

在一线城市的人才争夺中都能占据优势,上海为什么还连年加大“抢人”力度呢?

虽然上海竞争得过一线城市,但在二线城市面前却有些狼狈。长三角经济圈内的其他核心城市,近年来在人才竞争方面对上海构成了相当强的压力。

放眼长三角,历历皆卷王

首先从全国来看,杭州的势头尤为瞩目。尽管是二线城市,其人才净流入占比却力压一线城市,2021年1.6%的高流入率仅次于上海。

这个结果还是在上海多次放宽落户条件下出现的,在此之前的2018-2020年,杭州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1.4%、1.6%,超过四大一线城市。

1

尽管屡遭调侃,但南京近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一直维持0.9%,在二线城市里属于突出水平;苏州人才净流入占比在经历5年上升后,也在2021年达到0.9%,目前都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

回到长三角内部,苏州、杭州、南京在上海人才流出榜单上排名第2、3、5。而对其各自而言,上海是苏州最大的人才来源地,是杭州、南京第2大人才来源地,显然,长三角内部各个重点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相当激烈,甚至比一线城市还激烈。

究其原因,一线城市在产业上各有特色,例如北京的金融产业、上海的设备制造和材料产业、广州的整车制造产业、深圳的电子信息和半导体产业,相互之间关联程度不高,影响了人才流动。

1

一个人想要从广州跳槽到深圳,首先就要想好,同个行业有没有那么多机会,自己是不是决定大跨度转行。

而长三角作为我国相对成熟的产业集聚区域,区域内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分工和合作。

2000年以后,随着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科创中心,加快了制造业向沪杭甬台温、沪宁合沿线城市的扩散和再集聚。

根据各省市制造业规模全国占比情况,上海、 浙江最早出现制造业转移现象,其在2008年之前在全国占比已经开始持续下降,同一时期江苏和安徽作为产业承接者制造业占比持续上升。

就目前而言,上海已经来到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在经历一波整体外移后,开始趋于稳定;

浙江一边承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本身的一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外移;

江苏以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也承接一部分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安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主要承接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

4

这种产业跨区域承接和转移,加强了不同区域间的关联,也使得人才在不同城市相近行业之间“跳槽”的机会更多。一个人如果想从上海的整车制造业跳槽到周边的配套产业,难度并不会很高。

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一旦有城市想要通过扩张产业布局来获得经济效益,就很容易和区域内其他城市产生竞争和冲突。

这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

研究显示,在长三角城市中,上海仅与南京、安庆、池州、铜陵等4个城市间的分工专业化系数在上升,与其余22个城市间的分工专业化系数在下降;杭州、南京分别与与其余18个城市的分工专业化系数出现下降。

早在10年前就有人统计过,在长三角城市中,有11个同时将汽车选为主导产业,选择石化

的有8个,选择通信的有12个。

当时,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构率已经达到35%,纳米材料为48%,计算机网络为59%,软件产业更是高达74%。

这其中固然有部分产业链融合程度提高,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转型,导致大类行业结构相似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加剧上海“抢人”和“被抢”的压力。

2019年,杭州市放宽落户条件,全日制大学专科(含高职)以上人才在杭州工作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可直接落户;

2020年,苏州出台人才落户新政正式,全日制本科可以直接落户,大专缴纳6个月社保可以落户;

去年,南京全面放宽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区城镇地区落户限制,不再有年龄和学历限制,同时还放宽积分落户,并声称要实现和其他城市居住和社保缴纳年限互认。

而在未来,其激烈程度可能还要上升。

从长三角各省发布的产业布局方案来看,四省都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等行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

1

而各个城市中,争夺汽车、石化、通信作为重点产业的传统依然得到了保留,并且还增加了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新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接连发布的“抢人”政策,也触动了区域内其他城市的敏感神经。

几乎和上海落户新政同时,杭州市政府也发布了《全日制本科和硕士学历人才落户政策》,规定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硕士研究生、2017年后录取的符合条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两年内可“先落户后就业”。

相较于去年10月发布的落户政策——博士研究生55周岁以下的可享受“先落户后就业”,杭州这轮新政做出了相当大力度的加码。

显然,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长三角城市谁也不敢松懈,这轮“抢人”还没完!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2-2027年智能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2022-202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3]《2022-2027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1]《2022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京沪深居前三》,黄河新闻网

[2]《长三角经济三强城市为何半个月内相继放宽人才落户?》,天目新闻

[3]《长三角产业发展:从恶性竞争到一体化分工发展》,杨德才

[4]《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基于产业分工合作的视角》,潘彪,黄征学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