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国际社会应在多国多地开展新冠病毒溯源,鸟类产卵时间或与周边树木健康相关,我国计划今年发射首颗太阳探测卫星

Emma Chou

学术头条

新冠研究

国际社会应在多国多地开展新冠病毒溯源

《中国和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明确指出,溯源工作应基于全球视野,未来溯源工作不会局限于某一区域,需要多国多地开展。疫情的初始暴发地可能不是其起源地,目前还没有确定新冠病毒真正的动物宿主,而几种潜在动物宿主都是全球分布,新冠病毒从源头到中间宿主的传播可能发生在多个地点,包括东南亚、中国南部、南亚、欧洲,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此外,由于新冠相关冠状病毒在以上多个地区的蝙蝠群体中传播,这些病毒有可能在多地独立进化。新冠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灾难,世界各国应携起手来,为找到新冠病毒的源头共同努力,为预防下一个有可能发生的疫情提供重要参考。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231551680例

世卫组织网站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27日18时19分(北京时间28日零时19分),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86483例,达到231551680例;死亡病例增加4321例,达到4743708例。

最新论文

导致重症新冠肺炎的潜在因素确定

近日,英国肯特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和歌德大学医学病毒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当一个人感染新冠病毒时,他体内的一种特定蛋白质——CD47蛋白决定了他感染病毒的严重程度。相关论文发表在《当前分子学问题》杂志上。高水平的CD47蛋白会阻止有效的免疫反应,增加与疾病相关的组织和器官损伤,或导致新冠肺炎严重程度较高。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发现“令人兴奋”。他们可能已经确定了与严重新冠病毒感染有关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抗击新冠肺炎相当重要的一步。

鸟类产卵时间或与周边树木健康相关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最新发表一篇“树木健康与鸟类产卵时间的相关性”生态学研究论文指出,对气候变化导致大山雀产卵时间改变的详细记录,可反映出种群内显著的小范围空间尺度上的差异,这种变化可能与附近栎树的健康状态相关。这项研究能帮助学界从更小层面上理解生物体在气候变化下存活的能力,后续研究还有必要以复杂的当地选择性因素为背景,来评估生物体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利用人工智能有望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更好的癌症治疗决定

一篇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美国布罗德研究所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称为P-NET的模型,可以区分致命的前列腺癌和那些不太可能导致症状或死亡的前列腺癌的基因组特征。P-NET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来分析肿瘤的已知分子特征,并指出肿瘤是否已经或将可能扩散到身体的不同部位,还可能帮助癌症科学家们更多地了解抵抗性疾病的生物学特性,而且它可能可以推广用于其他癌症。

新研究提供调控大脑疾病中有毒蛋白质的分子机制

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新布伦瑞克分校的研究人员首次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了在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中,有毒蛋白质是如何调控的。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进行了研究,线虫受到压力的神经细胞可以将神经毒性蛋白质以囊泡的形式挤压出来,这些囊泡被称为exoophers。研究发现,形成exoophers需要特定的细胞信号,而出人意料的是,禁食可以显着增加exoophers的产生。

我国科学家发现环形RNA具有抑制胃癌转移的新功能

近期,我国科学家发现环形RNA能够抑制胃癌转移,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测序和一系列实验验证,鉴定出一个新的环形RNA——CircURI1。研究发现,CircURI1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它能够在体外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在体内抑制胃癌细胞转移。CircURI1直接与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M(hnRNPM)相互作用,调节部分基因的可变剪接,使部分转移相关基因的转录本发生变化,从而抑制胃癌转移。该研究扩展了目前环形RNA通过调节可变剪接介导癌症转移的分子机制,CircURI1可能作为肿瘤诊断和治疗领域一个新的研究对象。

研究发现:月球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近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期刊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月球周期可能对睡眠质量有影响,且对男性的影响可能比女性更大。目前还不清楚月球周期是如何影响睡眠质量,但研究人员推测,月亮可能影响睡眠的一个机制是月亮的明暗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男性的大脑可能比女性的大脑对环境光的反应更强烈。但研究人员也承认,这项研究无法区分睡眠与月球周期的关联到底是因果关系还是只是相关关系。

局部重编程让心肌细胞“返老还童” 让心脏实现再生

9月24日,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心肺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文章显示,通过“局部重编程”的方法,在短期内诱导多能性因子,使衰老细胞恢复活力及其功能,从而逆转细胞年龄,这一方法可以暂时重新激活小鼠成熟心肌细胞中的新生发育程序,达到诱导心肌梗塞后心脏修复的目的。这一研究将为包括心脏在内的器官再生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期待这一领域的进一步重大发展。

英国自闭症的诊断在20年内飙升787%

这项新发表在《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上的研究分析了英格兰900万人的健康记录,时间跨度从1998年到2018年。在这期间,自闭症的总体诊断率上升了787%。虽然研究人员发现在20年的时间里,每个年龄段的自闭症诊断都在增加,但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增长是19岁以上的成年人的诊断。

性别和年龄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近期,美国科学家揭示了性别和年龄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Aging》期刊。科研人员利用多组学方法(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结合机器学习技术进行分析,比较了不同年龄的雌鼠与雄鼠的中性粒细胞特征。研究发现,当受到病原体感染时,雄性小鼠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水平较高,偏向于通过脱颗粒作用分泌杀毒粒子来摧毁病原体;而雌性小鼠则偏向于通过NETosis的方式,指中性粒细胞将自身凝固的DNA链排出,在细胞外形成一张网,捕获病原体。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年龄增长雌性的中性粒细胞比雄性的更具反应性,中性粒细胞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人体全生命周期代谢规律

近期,来自国内外60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首次揭示了人体全生命周期代谢规律,研究成果发表《science》期刊上。这项研究采用双标水(Doubly labeled water)测量技术,通过分析尿液中标记物的峰度值变化,精确测定机体的能量代谢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全生命周期的能量代谢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出生至1岁,婴儿的代谢率最高,1岁婴儿单位体重消耗的卡路里比比成人高50%;第二阶段是1岁至20岁,这个阶段代谢率以每年约3%的速度缓慢下降,至20岁稳定下来;第三阶段是20岁至60岁,这一阶段男女的能量消耗均维持稳定,即使孕妇的能量需求也没有大幅上升;第四阶段是60岁以后,这一阶段代谢率每年下降约0.7%,90岁以后人体每天需要消耗的能量比中年时期少26%。

高校院所

部分高校公布2022年保研率

近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正式启动,各高校也陆续公布本校推荐免试研究生名额分配方案。有媒体统计发现,2022年高校保研扩增率(某高校2022年净增数量与2021年总名额之比)最高已经超过30%。根据教育部文件,目前我国本科院校中有366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包括对免试研究生的“推荐”与“接收”两方面工作。据统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2年净增推免名额103人,扩增率高达20.32%。燕山大学、上海大学均增加75人。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双非”高校推免名额扩增幅度尤为突出。例如,山东财经大学今年的扩增率达到32.52%,是目前扩增幅度最大的高校。

全国首个!国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揭牌成立

9月26日,国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行。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与中山大学校长、国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主任罗俊院士为中心揭牌。该研究中心由国家航天局批复成立,依托中山大学建设和运行,是我国首个国家级的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机构,旨在推动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重大科技攻关稳步实施,加快航天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助力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科研动态

“雪龙2”返回上海 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圆满完成

“雪龙2”船28日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圆满完成。考察队于7月12日从上海启航,历时79天,航程1.4万海里。本次考察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北极生态环境,在北极公海区域采取走航观测、断面调查等方式,顺利完成楚科奇海大气、海洋、生态等综合观测,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我国计划今年发射首颗太阳探测卫星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航展)28日在珠海开幕,会上展出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卫星计划今年发射,作为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卫星的发射成功将标志中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据悉,我国即将发射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的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Hα成像光谱仪,将首次实现空间太阳Hα波段的光谱成像探测。通过对这条谱线的数据分析,可获得太阳爆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制,显著提升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