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禁食能对抗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头号敌人——沙门氏菌

胡慕子

1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污染源,可引发急性肠胃炎。患者感染病菌12小时至72小时内会出现发热、腹泻、呕吐、腹部绞痛等症状,病情往往持续4至7天,严重时会死亡。

科学家们对禁食是保护宿主不受感染,还是会增加宿主的易感性,仍然存在争议。

新研究表明,在接触肠道沙门氏菌之前和期间禁食,可以保护小鼠免受全面感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禁食导致的动物肠道微生物群变化。

研究人员让小鼠在口腔感染沙门氏菌之前和期间禁食48小时。

结果显示,与喂食组小鼠相比,禁食组细菌感染迹象减少,甚至几乎消除了所有肠道组织损伤和炎症。

当被禁食的动物在禁食一天后再次进食时,沙门氏菌的数量急剧增加,并侵入肠壁,尽管与正常情况相比,相关炎症仍然减弱。

但研究人员表示,当小鼠通过静脉注射而不是口服接触沙门氏菌时,上述结果就不成立了。而且,禁食并不能完全保护无菌小鼠免受沙门氏菌感染,这表明部分保护效果源于禁食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

该研究团队还证实,禁食的效果并不局限于沙门氏菌,对空肠弯曲杆菌也有类似的效果。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数据表明,治疗性禁食或热量限制,或能有益于调节传染性和潜在的非传染性胃肠疾病。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上。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