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志|疫情未过,虫灾又起!草地贪夜蛾再次卷土重来?

Connor Feng

2

3月5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情况。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草地贪夜蛾确实已入侵我国。

其实早在去年1月份,我国云南最早发现了草地贪夜蛾,随后,草地贪夜蛾席卷了全国19省500余万亩玉米粮食产区,还有扩展的态势。入侵发生区域主要在西南和华南,见虫面积1600万亩左右,经过全力防控,危害区域控制在云南广西等局部地区,实际危害面积240万亩左右,虫害地区产量损失控制在5%以内。有专家分析,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西南华南适宜生存,它成为又一个北迁南回终年循环的重大迁飞性害虫。据监测,今年草地贪夜蛾基数大,北迁时间提早,预计是一个重发生态势。

作为一种入侵物种,草地贪夜蛾从哪里来?危害性有多大?又应该怎样防治?

草地贪夜蛾(学名:Spodoptera frugiperda):是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蛾。成虫在夜间活动,在植物叶子顶部产约100粒卵,卵阶段是在25℃的温度下持续3天。新孵出的幼虫以卵壳本身为食,然后静置2-10小时。幼虫即毛毛虫更喜欢以新叶为食,由于它们的食性习惯,通常会各自找到一片新叶。幼虫改变皮肤七次,并在最后的一次离开墨囊,穿透0.5厘米深的土壤,在那里它们变成蛹。蛹阶段在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持续约10-12天。成虫的寿命约为12天,该有害生物的完整周期仅为30天。

草地贪夜蛾在农业上属于害虫,其幼虫可大量啃食禾本科如水稻、甘蔗和玉米之类细粒禾榖及菊科、十字花科等多种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发育的速度会随着气温的提升而变快,一年可繁衍数代,一只雌蛾即可产下超过1000颗卵。

该物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具有很强的迁徙能力,虽不能在零度以下的环境越冬,但仍可于每年气温转暖时迁徙至美国东部与加拿大南部各地,美国历史上即发生过数起草地贪夜蛾的虫灾。2016年起,草地贪夜蛾散播至非洲、亚洲各国,并于2019年出现在中国大陆18个省份与台湾岛,已在多国造成巨大的农业损失。

草地贪夜蛾分为“玉米型”与“水稻型”,即一种亚型主要取食玉米,一种亚型主要取食水稻,去年入侵中国的草地贪夜蛾主要取食玉米。

在去年的防治过程中,人们发现草地贪夜蛾具有明显的抗药性,用药不当不仅不能够对抗害虫,还会因为药物滥用造成环境污染,并消耗大量的农户生产、人力成本。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此前的研究结果发现,去年入侵的草地贪夜蛾中的90%事实上都携带有部分“水稻型”的基因,它们很有可能是“水稻型”和“玉米型”两种类型夜蛾杂交产生的后代,因此,我们就需要警惕水稻型草地贪夜蛾的出现。

在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按照“早谋划、早监测、早准备、早防治”的思路,农业农村部提早准备防控物资。去年底下拨了草地贪夜蛾冬春防控经费5000万元,近期下拨4.9亿元资金,支持各地提前做好防控的物资准备。

目前,针对我国草地贪夜蛾的严峻形势,农业农村部推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甲维盐、虱螨脲、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风险农药,并制定包含8种单剂、6种生物制剂、14种复配制剂的推荐用药名单。

目前,大部分省市都出台了具体的防控方案,根据预测的迁飞路线进行虫情监控预测、成虫诱杀、化学和生物的多种手段防控。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