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自然》发表评估地方性鼻咽癌预后新方法 由中山大学孙颖等人开发

Evelyn Zhang

最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孙颖教授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Melvin L. K. Chua团队,成功开发了评估地方性鼻咽癌(NPC)预后的新方法。

1

该研究成果目前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1

该研究主要聚焦于cfEBV DNA对IC的反应是否具有预后意义,根据患者完全生物反应的开始(定义为检测不到的cfEBV DNA)来定义四种不同的表型患者群体,并进一步证明其风险分组对LA-NPC患者的治疗适应性分层的潜力。

在该项研究中,团队人员检测了8种生物反应表型与DFS的预后关联,观察到它们之间的预后差异很大:

3

据悉,该研究是通过纵向量化673名接受根治性诱导化疗(IC)和化学放疗(CRT)的鼻咽癌患者的循环Epstein-barr病毒(EBV)DNA拷贝数,来研究液体活检跟踪治疗是否对肿瘤表型有所了解。

我国鼻咽癌的发病率居世界之冠,在我国又呈现出男性高于女性,南方的发病率高于北方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广东省,发病率可达30/10万,因此鼻咽癌甚至被称为“广东癌”。由于鼻咽癌生长部位隐蔽,且缺乏特异性症状,所以早期诊断并不容易。

而本次研究的最终结果表明,液体活检反应的实时监测增加了预后信息,并且具有在鼻咽癌中适应风险的治疗去强化/强化的潜在效用,或许将成为一种有效评估地方性鼻咽癌(NPC)预后的新方法。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