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比努力更能拉开人生差距的,是深度思考

稻盛和夫

1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稻盛和夫 来源|稻盛利他(ID:gh_0e1659a42d58)

导读:

世界上的成功有千万种,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思维上的懒惰。

稻盛放在办公桌上的座右铭不是“敬天爱人",而是“思考!” 用的是命令式。命令自己思考。

为什么深度思考如此重要,本文摘取了稻盛先生著作中的精彩片段,希望阅读后能对您有所启发:

比努力更能拉开人生差距的

是深度思考

曾听过这样一则故事:

兔子蒸馒头,它发现面团有点硬,就往里加水,结果水加多了,面团变稀,就又要加面。

就这样,一边加水,又一边加面…

过了好久,面团终于和好了。但面团却变成了庞然大物!

这时候,兔子才醒悟:如果在开始前就把面和水的比例调整好,就不会这么狼狈了。

一位成功人士说过:“世界上的成功有千千万种,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思维上的懒惰。”

确实如此。

一个人,如果只是浮于浅显而懒于思考,只会被生活的列车远远抛到千里之外。

只有在思考上多下功夫,才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比努力更能拉开人生差距的,是深度思考。

稻盛先生是如何深度思考的?

1.深度思考的两个前提

①,怀有持续而强烈的愿望。

稻盛先生在《活法》中说:

从我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我把“心不唤物,物不至”作为自己坚定的信念。

就是说,只有自己内心渴望的事情,才能将它呼唤到可能实现的射程之内。首先要明白“心不想,事不成”。 

换句话说,一个人心中描绘的事情或心中的愿望,会如愿地在其人生中出现。

因此要想做成事情,首先要思考“要这样、必须这样”,这种愿望比谁都强烈,热情达到燃烧的程度,这比什么都重要。

他举了自己在年轻时听松下幸之助先生演讲时候的例子,演讲的主题是松下先生著名的“水库式经营”,席间有人发牢骚:

“我们想听的是怎样才能建水库,而你现在只是强调建水库的重要性,那怎样才能做到,如果不教我们具体的方法,说这些有什么用呢?”

听到这个问题,松下先生温和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沉默片刻,他便自言自语道:“那方法我也不知道,尽管不知道,但必须要建水库,你必须得这么想。”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松下在答非所问,因而感到失望。

但是,稻盛先生却受到了莫大的冲击,犹如电流通过全身。因为他觉得,松下先生的话是极为重要的真理——“首先得想”这很重要。

这种愿望是深度思考的开始。你必须具备强烈而切实的愿望,这一点最重要。

非同寻常的、强烈的愿望”,这一点很重要。

稻盛先生说:

“如果能那样该多好啊”这种淡然的、可有可无的、不迫切的愿望不行。

愿望强烈的程度,促使你睡也想、醒也想,一天24小时不断地思考,透彻地思考。

从头顶到脚底,全身充满了这种愿望,如果从身上某处切开,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这种“愿望”。抱着这样的愿望,聚精会神地、一心一意地、强烈而透彻地进行思考,这就是事业成功的原动力。

2.认真思考直至进入潜意识

深度思考,如果没有触发潜意识,那就称不上是“深度思考”。

当你拥有了强烈而持续的愿望,每天又是都在思考如何实现愿望的状态,这种意志就会渗透进我们的潜意识。

稻盛先生说:

愿望纯粹而强烈,日思夜想、苦思冥想、反反复复、念念不忘,那么,这种愿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会与平时有意识的理性思考不同,即使睡觉时,潜意识也会工作,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那深度思考为什么要渗透到潜意识?

因为,人从出生到入土为安,其一切所思所想和经验经历,都会储存在潜意识中。而且,潜意识的容量是我们平时常用的显意识的几十倍。

那么,要想让潜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我们所用,就必须进行深度思考。

而且,只要合理使用潜意识,就能取得出色的成果。

就是说,一旦深度思考触发了潜意识,就能够在意想不到的瞬间突然闪现绝妙的灵感。

通过这种方式闪现的灵感往往是一针见血、触及本质的,因此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3.深度思考时必须保持有意注意

什么是有意注意?

就是有意识地去注意,就是说,抱着明确的目的,认真地将意识和神经集中到思考对象的身上。

有意注意就是“有意图的”将自己的意识凝聚起来,集中到某一事物所有方面的一切细节上。

所谓有意注意,打个比方,类似于使用锥子,锥子能将力量集中在它尖端一点上,从而有效达到目的,其特点就是“集中力”。

像锥子一样,把全部力量集中于一个点上,就能把事情办成。

所谓集中力,来自于思考的强度、深度、大小程度。要想做成一件事,强烈的愿望、认真的思考是起点。

这种愿望、思考强烈的程度、持续的长度,以及在实现过程中贯彻的认真程度,是一切成败的分水岭。

为什么保持有意注意?

稻盛先生有这样一个亲身经历:

年轻时,我因为繁忙有时会站在走廊里同部下交谈。那种情况下的对答,后来往往成了问题:部下说确实跟我讲过;我却说没有听到——有过几次这种经验之后,我一概取消了在走廊里听取部下报告的谈话方式。

有话要说,有事要谈,可以在房间里或办公室一角进行,总之要在注意力能够集中的地方。做某件事时又随意听取部下的报告,这类轻率的行为,我严格自禁。

也就是说,如果不用这样的状态去集中注意力去思考,那就无法立即抓住问题的本质。

稻盛先生认为:

(有意注意)与头脑聪明与否无关,只要养成习惯,认真思考平时的每一件小事,就能获得这样的能力。

一开始尝试时,可能会觉得脑子转不过来,思考时充满疑惑,但只要坚持10年、20年,就能变得思维敏捷、思路清晰。

4.深度思考必须有画面感

深度思考必须有清晰的“画面感”。

什么是“画面感”?

就是你仿佛能够看到你所思考的问题最终解决的详细的细节。

稻盛先生在《活法》说:

持续地思考、透彻地思考,你就会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已经“看见了”它的结果。

就是说,除了要在头脑里反复周密地推敲这个愿望实现的具体方法,将这个愿望实现的过程预先在头脑里进行模拟演练。

思考推敲、反反复复、孜孜不倦,在这个过程中,通向成功的道路变得清晰,仿佛你已经走过一遍。

画面感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画面要是彩色的;第二个要点,是能看到结果。 

稻盛先生说:

开始只是梦想,梦想逐步接近现实,然后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消失。梦想似乎已经实现,梦想实现时、完成时的那种状态在头脑里,或者在你的眼前鲜明地显现出来。

用黑白显现还不够,还要让它呈现更接近现实的“彩色”——更逼真、更自然的状态。

在我们的人生中,想要做成某件事,我们首先要描画它的理想状态,然后把实现它的过程在头脑里模拟演练,一直到“看见”它的结果为止。

首先敢于设定很高的合格线,然后反复思考推演,在头脑里让理想和现实完全重合。这样做就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出色的成果。有趣的是,事先能够清晰看到的事物,最后一定能以“完美无缺”的状态出现。

你事先能“看见”的东西就能做成,“看不见”的东西就做不成。

因此,如果你祈愿要做成某件事,你就要把它变成强烈的愿望,一直思索到你能清晰地“看见”这件事成功时的印象为止。

所以,如果你自己能够描绘成功的过程和情景,那么你的成功概率就极高。闭上眼睛想象成功的景象,如果它在你头脑里能形成清晰的、符合逻辑的印象,那么你就一定能成功,你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5.深度思考时的正确思维路径

稻盛先生用六个字表达:通逻辑,合伦理。(以下为原文)

英文中说“符合道理”(It makes sense),日文就叫“筋が通っている”。日语汉字“筋”的意思是“线”,就是基准。

这是人在判断事物时、使用一系列论据或者哲学时使用的一个词,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的精神指标。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判断事物的基准,判断基准应该能够答复“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命题,就是说要符合道德、伦理,符合原理原则。

判断事情是否“符合道理”,不仅指逻辑上有无矛盾,而且要与做人的准则相对照,确认有无违背。

不是随意在头脑里做轻率的判断,而是回到做人最基本的原则,经深思熟虑之后,再进行判断。

缺少“筋”,也就是缺少哲学的人,难以达成有价值的事业,因为他的判断基准中缺乏正确的原理原则;而拥有哲学的人可以成就许多事业,因为哲学就是引导人们走向正确和成功的指南针。

内心的哲学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如何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1、思想升维

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稻盛先生提倡:思想升维。

他在《斗魂》中说:

广中平佑先生曾获得过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他曾用增加“一元”的方法解开过多个无人能解的难题。

广中先生说:“所谓复杂现象,不过是单纯事实的投影而已。” 

例如,假设有一个平面交叉的十字路口,没有信号灯,有车辆从四面同时开来,就难免发生多次撞车事故。

但是,当增加“一元”,就是提高一个层级,即建立一个立体交叉路口,车辆就能畅行无阻。

如果从交叉路口的正上方向下俯视,看起来仍然是平面交叉,从各方快速开来的车在交叉点似乎马上就会碰撞,但实际上,因为有立体高架,所以不会发生冲突,车辆能顺利通过。

人生也好,人类社会也好,真是多姿多彩、复杂纷纭。职场的人际关系、亲戚朋友关系,往往让人觉得复杂烦人,但实际上,这种看起来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过是单纯事实的投影而已。

所谓单纯的事实,就是自己的心。企业领域也好,科学领域也罢,其实都一样:因为没能提高“一元”,即提高一个层级来观察,所以看到的只是一片复杂怪异的现象。许多人都陷于这样的苦境。

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首先需要将自己的心性提高一个层次,以高层次的心态观察事物。

2.减法思维

稻盛先生说:

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事情考虑得过于复杂。但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有必要把复杂现象简单化。把事情看得越简单,就越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越接近真理。

越是看似错综复杂的问题,越是要赶快回归原点,依据单纯的原理原则做出决断。

那些棘手的、貌似无法解决的难题,只要正面面对,以真诚的目光,根据单纯明快的原理,从是非、善恶的角度判断就能解决。

我们应该具备把事情简单化、直接抓住事物本质的“高层次的眼光”。摆脱私心、利己心的束缚,走出利害和执著的圈子,从光明正大的利他心出发,就能做到这一点。

3.摆脱依赖的环境,学会独立思考

很多人不是不会独立思考,而是过于依赖周围的环境。

要想实现独立思考,就要将自己从熟悉的环境中脱离出来,摆脱对环境的依赖,要知道自己的道路要由自己开拓。

什么是自己道路自己开拓,以下为原文内容:

不能依赖别人出手相助,不可期待他人为自己排忧解难。首先要认清自己应尽的职责,靠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办好。必须保持这样的心态。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期待别人的帮助,自己的道路必须靠自己开拓。

凡是中小企业家,我相信都明白这个道理。换言之,“独立自主”的精神必不可少。

京瓷人的处事习惯是“不依靠别人,走自己的路”。

企业经营没有范本可循,即便是同样的生意和目标,每家公司所走的路也各不相同。

有的走在田埂上,却由于脚下一滑而掉到水田里,于是干脆在田里走;有的选择铺好的水泥路,但却走在路边上。虽然目标相同,但选择的道路千差万别,因此途中遭遇的困难也有所不同。

正如释迦牟尼佛祖所开示的那样,归根结底,人生是一个人的旅途,只属于自己,而不属于他人。

不管一个人拥有多么好的孩子、父母或配偶,人生仍然是一个人的孤独旅程。人们独自出生,独自死去,无人陪同。

企业经营也与之类似,应该依靠自己。

可有的企业家却常常问别人:“怎样才能把企业办好呢?”如果抱有这种依赖别人的态度,不管是人生还是经营,都不可能顺利。

4.不被常识、经验束缚

有怎样的想法就会产生怎样的行为,有怎样的行为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面对问题如果总是以常识和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就不会有深度的思考,更不会出现超乎寻常的结果。

唯有突破常识,打破思维牢笼。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为什么要打破常识,以下为原文内容:

在京瓷刚成立不久,我看到报纸上刊登着大企业的结算书,于是在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当时的客户几乎都是制造电器、机械类产品的大企业,我发现它们的利润率基本都在3%-4%,虽然各家之间存在若干差异,但整体利润幅度大致相同。

而当时京瓷的税前利润率高达20%-25%。这让我切身感受到“常识”的可怕。

大多数企业家并不具备像我这种追求“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的经营理念,而是基于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所谓的“常识”——“业内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都在3%-4%,和我们公司差不多,所以我们还算不错。”

换言之,许多企业家拘泥于这样的常识——“这个业界,这个行业,保持这样的利润就可以了”。

如果以这种观念经营企业,最多只能获得行业内的平均利润。

在我看来,大部分企业之所以无法另辟蹊径、灵光闪现地飞跃发展,正是由于企业家只知道在所谓“常识”范围内开展事业。

结语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从哪开始,首先从“思考”开始。

深度思考,会让你付出的努力变得更有价值,很多时候让你变得不同的不是努力,而是你思考的能力。

当你拥有深度思考能力时,就不会焦虑,反而会更有底气。

真正的聪明人,都是能够深入思考的高手。

不断更新头脑,以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助您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保持从容淡定。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稻盛利他(ID:gh_0e1659a42d58),作者:稻盛和夫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