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一个人真正的断舍离,是整理自己的内心(深度好文)

盛和利他

作者|稻盛和夫 来源|盛和利他(ID:gh_c6bb6f14acf0)

‍‍‍‍‍‍‍‍‍‍‍‍‍‍

本文金句:

忘我利他,把自己放在后面,先为世人为社会尽力。当这种利他心呈现时,人就不再为欲所迷。

而且有了利他的想法,烦恼的三毒就开始消解,原本“纯洁的心灵”就能从庸俗的欲望中解脱出来,重新描绘美好的愿望。

一、摒弃物质,减去生活的负担

舍弃应该舍弃的,便能轻松和快乐。占有不该占有的,便是沉沦与苦痛。

当生命里有了多余的东西,用减法来经营,减去非须之物,抛开生活中的羁绊。

放下重负,回归本真,我们才能轻松前行。

而摒弃物质的本质就是稻盛先生提倡的——勤俭节约(以下为原文):

京瓷已经成长为一家十分优秀的企业。另外还有一家我在年轻时创立的现在称为KDDI的公司。这两家集团公司加起来,年销售额已接近6万亿日元,年利润超过8000亿日元。

按理说,作为创建了“仅一年就有6万亿日元销售额,利润高达8000亿日元”的两大集团的负责人,我或许可以过得更轻松自在一点,或者跟某些人一样,生活过得奢侈一点,那也不会招到什么报应,但我自己却无法心安理得。

即使现在也是这样,除了工作上的宴请之外,我极少去宾馆饭店享受高档的菜肴。花几万日元吃一顿饭,对于我来说,经济上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我自身很抵触这样做,因为我感到害怕。

不是因为缺钱而怕,我是怕自己养成沉溺于奢侈的习性,那种每晚都大肆挥霍、享用高价菜肴却能心安理得的心理让我觉得很可怕。

有人稍微获得一点成功,就常去宾馆大吃大喝。耳闻目睹这种现象,我心里就会生出疑问。

我想他们在创办公司之初也是倡导俭朴的,后来成功了,阔绰了,觉得奢侈一点也无所谓,反正经济上承受得了,他们因此就学会了奢侈浪费。

但是,我却无论如何也奢侈不起来,一旦奢侈,就会傲慢,我一直这么告诫自己,我想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

我在京都有自己的家屋,但我实际使用的不过是我的寝室、书房以及一楼的起居室而已。

在家时,通常都会坐在有电视的起居室里,没什么安排时,就会看书、看电视,无所事事度过一天。我曾经跟随禅宗的僧人进行过修行。

禅宗的僧人们常说:“起身半张席,躺下一张席。”人过日子,家不须太大。

看看我自己就是这样,在家时大体都坐在起居室,空房有好几间,基本都不用。我的妻子同我一样,也是一个非常俭朴、拒绝奢侈的人。

她不舍得丢东西,结婚以来,穿过的、用旧了的鞋子、衬衣、裤子全都留了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夫妻相、性格像,从过去到现在,家庭的生活方式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可能是我“劳碌且小气”的天性使然吧。去吉野家吃牛肉饭是我的一大爱好。

但由于我一把年纪,独自跑到吉野家用餐,实在有点难为情,因此经常叫上我的司机同去。点大碗的话,米饭太多吃不下,所以我往往会点两碗普通量的牛肉饭,再加一碟牛肉。

牛肉饭吃到一半时,饭上的牛肉浇头已经吃光了,这时候再吃碟子里的牛肉——我和司机一人一半,放到米饭上当浇头。对我而言,这已经挺奢侈了。

哪怕每顿晚餐花5000到10000日元,哪怕这样连续吃10年,我也完全消费得起,但我觉得这样的举动实在太可怕,如果非逼我这么做,那还不如要我的命。我并非因为没钱而害怕奢侈,而是对其存在思想上的排斥。

看到那些每天晚上在吃喝花费上大手大脚的人,我实在无法理解他们的心境。有的企业家稍有成就,便学会了奢侈——总是在宾馆餐厅享用豪华菜品。每当目睹这样的情景,我总是会想,他们在创业之初,应该也是以节俭为本的吧!

由此可见,人一旦成功,总会骄傲。即使过去是十分谦虚的人也会变得傲慢起来。

这样的话,他的人生观也会随之不断变化。一般人都是这样。同时,随着人生观、思维方式的变化,企业的业绩也会下降。

所以,要想让公司持续发展、业绩长青,就必须保持优秀的思维方式。

五到十年的短期成功或许不难,但如果想让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进而长期保障员工的生活福利并维持业绩繁荣,则绝非易事。

今日的成功,不能保证明日的辉煌。

身为企业家,不管今日还是明日,都必须拼命努力,要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当我最初觉悟到企业经营是这种不断持续的“人生苦行”时,不禁因目标的遥远而感到害怕和迷惘。

企业家则必须让企业维持长期繁荣,十年太短,二三十年是起步,四十年才算正常。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但需要坚持长期的努力,且其间不可有一丝懈怠。

在企业规模较小时,要以节俭为本,脚踏实地地奋斗;之后,不管自己变得多么富有,不管企业变得多么优秀,都必须做到“不忘本,不变质”。

这就需要企业家常怀自省之心,常思克己之道。

二、控制欲望,不做失控的奴隶

萧伯纳说:

“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则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人生就是在欲望的满足与否中患得患失,痛苦与欢乐并存。

大多数人的失败,不是因为自身技能缺失,而是因为陷入欲望的漩涡无法自拔。

控制欲望,不是意味着牺牲,而是为了获取,为了赢取更广阔的人生。

对于控制欲望,稻盛先生的建议是——从利他心出发(以下为原文):

据说人的烦恼有108种之多,特别是其中的“贪、瞋、痴”这三毒,是使人痛苦不堪的“元凶”,是死死缠住人心、不肯须臾脱离的“毒素”,人们即使想摆脱它们却总是摆脱不了。

人这种动物,每天每日都要受这“三毒”的影响乃至控制。想比别人生活得更好,想早日出人头地。这一类物欲、名利欲潜藏在每个人的心里。

当这种“欲望”无法实现时,就转为“恼怒”:为什么自己不能如愿以偿?

同时又反过来“妒忌”那些有钱有名的人——大多数人都会受上述情绪的支配和摆布。

在这一点上,就是小孩、婴儿也毫不例外。

拿我的孙儿来说,当我疼爱其中一个,另一个马上露出妒忌的神情。才两三岁的孩童,就已经像大人一样,受到了烦恼的毒害。

当然,欲望和烦恼是人类生存的原动力,不可一概否定。但是它们同时又具有“剧毒”,一不小心,就会让人陷入痛苦和焦虑,甚至断送了人的一生。

细细想来,人还真是遵循因果辩证规律的动物。人生存必不可缺的动力之中,却含有陷人于不幸、甚至致人死亡的毒素。

因此,重要的是尽可能“摆脱欲望”。

要完全消除三毒不可能,但可以努力去抑制它们、控制它们。在具体做法上没有捷径,但只要将诚实、感谢、反省这一类“简单易行的修炼”持续实践就行。

另外,平时养成用理性判断事物的习惯也很重要。

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做出判断。这时,瞬间产生的第一反应,往往出于本能,即出于欲望。

因此,在正式应答前,暂且保留条件反射式的判断。

暂停片刻,吸一口气,然后自问自答:“我这个想法,这样判断,是否出于个人欲望,是否夹杂私心?” 这样做非常重要。

就是在做出结论之前,先设置一个“理性的缓冲器”,使你的判断不是基于单纯的欲望,而能接近于理性。

在“思考”这一过程中预设一个“理性的程序”,对于摆脱欲望而言极为有效。控制住欲望,也就是抑制了私心,利他之心就会抬头。

先人后己的利他心,是人一切德行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

忘我利他,把自己放在后面,先为世人为社会尽力。当这种利他心呈现时,人就不再为欲所迷。

而且有了利他的想法,烦恼的三毒就开始消解,原本“纯洁的心灵”就能从庸俗的欲望中解脱出来,重新描绘美好的愿望。

三、放下执念,收获自在的人生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执念太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下面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是:“心中藏着一把火,这种日子不好过。”

生活中有太多的烦恼,都源于自己心中有一股执念。

放下,是人生一场修行。放下,其实才是真正的拥有。

放下执念,收获自在人生。

对于这一点稻盛先生说——戒掉无谓的情绪(以下为原文):

我们身为一个普通人,经常要面临失败。有时反省之后再次遭遇失败,就会对此耿耿于怀、焦虑不已。我想说的是,不要因这种感性的烦恼而闷闷不乐。

人生中,经常会发生焦虑、失败等惹人烦心的事。但是,俗话说,覆水难收,因失败而一直烦恼悔恨下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长期郁郁寡欢,会引发心病,甚至危害到身体的健康,使人生陷入不幸。

不要再对已经发生的事烦恼不已,重要的是重新对失败作出反省,然后直接将崭新的想法付诸下一步的行动中。

遭遇失败的时候,反省必不可少。我们应该反省自己为何会失败,然后在心中发誓一定要避免同样的失败。

但是,对于人生来说,一直为失败而悔恨不已,绝不是什么好事。

我们时常会担心在工作中遭遇失败,但是无论如何担忧,失败的工作已无法挽回。虽然我们明知懊恼与悔恨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依然忍不住后悔:“要是能顺利完成就好了。”

所谓“摒弃感性带来的烦恼”,指的就是不要让自己再在这种没有意义的事上劳心伤神

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迅速振作起来,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中去,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举例来说,当自己身陷丑闻之中,受到道德和法律双方面的谴责,本人自不必说,连父母兄弟、周围的亲朋好友都因此受到牵连。

即便身处如此重大的危机之中,我们也不应就此一蹶不振,只需深刻反省原因,并在今后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暗下决心,沉心修行,努力洗心革面即可。

但是,时常有人因身陷不光彩的丑闻中,被忧虑搞得身心俱疲,最终以自杀作为了断。我认为,不要因这一次失败就钻牛角尖、一直闷闷不乐,使心情压抑、暗淡。

之所以招致如此祸事,是过去自己曾犯下罪孽,也就是说这是自己的“业”。

必须进行充分的反省,下决心不要再让类似的事件发生,但完全没有必要一直对此耿耿于怀。

情绪低落,担心烦恼,都于事无补。人生或事业中遇到的障碍与难题,仅靠感情、感性解决不了。

越艰难,越应运用理性。

以理性深入思索,寻求合理且根本的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倾注精力,这点才最为重要。

如果已考虑周全并竭尽全力,已经“尽人事”了,那就行了。至于今后是否顺利进展不必想得太多。只需怀抱成功的信心“待天命”就够了。

不论结果如何,都不必后悔烦恼,跨出新的一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怀抱梦想与希望,以诚挚之心应对。这才是重要的,这就叫“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四、清扫内心,是最高的自律

人生也应该断舍离,不要让过多的杂事扰乱你的本心。

太过于繁杂的事物和选择,往往让人看不到眼前的事物,更看不到自己的心。

对人生断舍离,化繁为简,才能看清自己的内心,从而找到自己的人生路。

对于这一点,稻盛先生提倡——心灵管理和回归原点(以下为原文):

1、心灵管理

在宗教的世界里,非常注重保持心态的平和。我皈依了禅宗,而坐禅这项修行就是为了保持心境的平稳和宁静。

活跃在 20 世纪初期的英国哲学家詹姆斯·埃伦,在他的著作《原因和结果的法则》一书中,对于心灵管理,有如下的论述:

人的心灵像庭园。

这庭园,既可理智地耕耘,

也可放任它荒芜, 

无论耕耘还是荒芜,

庭园不会空白。

如果自己的庭园里没有播种美丽的花草, 

那么无数杂草的种子必将飞落, 

茂盛的杂草将占满你的庭园。

就是说,人的心灵犹如庭院,

如果不加耕耘、任其荒芜,

不去播种美丽的草花,

那就会杂草丛生。

接下来,詹姆斯·埃伦又写道:

出色的园艺师会翻耕庭园,除去杂草, 

播种美丽的草花,不断培育。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们就要翻耕自己心灵的庭园,

将不纯的思想一扫而光, 

然后栽上清纯的、正确的思想, 

并将它培育下去。

对心灵加以管理,让自己具备正确的思想,那么,在你心灵的庭院里,就会如你所愿,盛开美丽的花草。

如果不修炼心灵,让其放任,那么你不喜欢的杂草就会疯长蔓延。两者必居其一。

詹姆斯·埃伦所说的“美丽的花草”,无非是指人生的结果。想要实现你心中所描绘的幸福美好的人生,那么你必须对自己的心灵进行管理。詹姆斯·埃伦用园艺打比方,说明了这个道理。

然后,詹姆斯·埃伦得出如下结论:

我们选择正确的思想,并让它在头脑里扎根, 

我们就能升华为高尚的人。

我们选择错误的思想,并让它在头脑里扎根, 

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

播种在心灵中的一切思想的种子, 

只会生长出同类的东西, 

或迟或早,它们必将开出行为之花,结出环境之果。

好思想结善果,坏思想结恶果。

回顾我自己的人生,正如詹姆斯·埃伦说的一样。

人的心灵决定人生,决定了人一生的结果。如果这个人是企业经营者,还决定了他的企业的业绩。可见其作用之重大。

然而,这样的道理却没有人明确地教导我们。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认识到心灵管理的重要性。

上了年纪后,人们对身体的健康认真管理起来,但对心灵认真管理的人却很少很少。当下世相纷乱,社会上很多人困惑而不知所措。

我想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此。

詹姆斯·埃伦看到了人的本质,他规劝说:

“请拔除自己心灵这个庭院中的杂草,耕耘庭院,播种自己希望的、美丽的花草,精心地浇灌,施肥,管理。”

我曾给大家讲过,人的心灵构造可以看做以真我为中心的多层同心圆,真我的外面是自我、感性、知性。

但是,心灵的中心同居着“真我”与“自我”,这两者在争斗。我认为,这样的描述易于让我们理解人心的本质。

所谓“真我”,它充满着爱、真诚与和谐,它可以用真善美这个词来表达,它美好无比。天台佛教中,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说法。山也好、川也好、草也好、木也好,森罗万象,世间万物,皆驻宿着佛性。

这个世界上,不管生物还是非生物,全都像佛一样,具备优雅的、满怀慈悲的、关爱他人的高层次的心灵。我将这种佛心称做真我。

与这种高层次的“真我”相对应,所谓“自我”则是基于本能的,就是说,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好。比如憎恶、嫉妒、贪婪、虚荣、猜忌,还有自恋等表现。

如果说“真我”是高层次的自我,那么“自我”就是低层次的自我。同时,也可以把“真我”称为利他之心,把“自我”称为利己之心。

利他之心就是关爱、救助他人之心;利己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的自私自利之心。每个人身上都同居着这两种心。

这就是我们的心灵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文中有如下描述:

我只身来到神的面前。

可是,那里已经站着另一个我。

那个暗黑中的我,究竟是谁呢?

为了避开他, 我躲进岔道, 

但是,我无法摆脱他。

他公然在大道上迈步, 

卷起地面的沙尘。

我谦恭地私语, 

他高声地复述。

他是我身上卑微的小我, 

就是自我。主啊,他不知耻辱。

我却深感羞愧。伴随这卑贱的小我, 

我来到您的门前。

泰戈尔的诗中描述了丑恶卑贱的自我和纯洁美丽的真我,这两者在每个人身上同居。

所谓心灵管理,就是抑制“自我”,让“真我”呈现。对心中利己的自我不予抑制,就会糟蹋了宝贵的人生。

要做到这一点,就非抑制“自我”不可。

注视自己的心态,当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的“自我”冒头时,即刻压制它,犹如“打鼹鼠”的游戏那样,把刚抬头的“自我”压下去。若能如此用心,“自我”就能减少,减少的部分为“真我”所占领,“真我”所占的部分就会扩大。 

这样做,“真我”在心中占据的比例就会增加,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人格提升的过程。

就是说,通过每天的自我诫勉,“自我”的比率削减,“真我”的比例增长,这就是所谓的“提高心性”。 

把这件事当做家常便饭,反复进行,在这样努力的过程中,心灵得到磨炼,就会被人称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

所以,我们必须认知,推出善的真我充当主角,让那恶的自我只当配角,按这样的原则,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自己的剧目。

2、化繁为简,回归原点

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事情考虑得过于复杂。但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有必要把复杂现象简单化。把事情看得越简单,就越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越接近真理。

尽力去把复杂现象简单化,这种思维方式,这一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非常重要。

要想培养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就需要做到“禅定”。

禅定即静心,倘若心境杂乱,自然无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反之,如坐禅般静心明心,便能以平常心看待事物,从而做到“真髓自见”。

佛教称其为“打开心眼”。我每日都会念诵白隐禅师(白隐禅师是江户时期临济宗著名禅师,开创了“白隐禅”一派。——译者注)的《坐禅和赞》,这是我静心入定的法门。

在我看来,以静心明心的境界思考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至少应该坚持每天一次。

企业家如果只靠敏捷的思维和强力的手腕,即便能得一时成就,也是十分脆弱的空中楼阁,难逃“盛极则衰”的命运。

因此,企业家需要慎重的态度和“化繁为简”的能力,并且在经营活动中触及问题的核心。 

我认为,不管在企业、财界还是政界,凡身居领导之位者,皆有“化繁为简”的先天才能。这是成为领导的必要条件。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盛和利他(ID:gh_c6bb6f14acf0),作者:稻盛和夫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