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也被套? 招财宝风波表明互联网须更“接地气”

塔西佗

招财宝在2016年末又踩雷了,这次地方股权交易所的金融网把马云爸爸也给套住了。紧接着,为涉事的侨兴保险的浙商财险和担保的广发银行之间为本息兑付而相互推诿,让一切更为波谲云诡。招财宝到底怎么了?“本息担保”这道安全阀是否依然固若金汤呢?

前瞻经济学人

尽管“投资有风险”人尽皆知,但招财宝上“该产品由金融机构作为增信机构提供本息兑付”的说明似乎又大大降低了投资者对平台产品风险的预估。6个月的年化收益水平约3.5%,12个月约4%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似乎也表明这是一款比余额宝更为划算的产品。事实果真如此么?

前瞻经济学人

招财宝收益率高于余额宝 但风险也更高

从挂靠的产品来看,招财宝所出售的本质上是场外交易的非标产品。宽泛来说,这些产品大多是由没有公开发行资质的企业发行的,或是额度较小的股权、债券产品。这就决定了招财宝所挂靠的基础性金融标的蕴藏的风险要远远高于余额宝所挂靠的货币基金,因而回报率也不可比。但是,由于在发售的过程中,这类基础性标的已经加上了担保、保险等安全阀,因此,风险-收益属性也同向缩减。

前瞻经济学人

区域性场外交易处于底层 标的信用风险较高

既然风险已经大大缩减,招财宝这次的问题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原先,这些“垃圾证券(注:系专业名词,仅指风险水平)”仅在区域性股交所里向非公开特定群体发行,这些群体往往具有将充分的金融驾驭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私募产品投资门槛为100万元,并非普通投资者所能参与的市场),因此风险偏好和实际承担的风险水平是相匹配的。但在互联网平台遍地开花以后,这个局面出现了剧变——原来非公开发售的私募产品被拆分成小额投入平台后,摇身变成了“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这也正是本次招财宝踩雷的原因。通过将私募债拆分并在平台上出售,原本由专业投资者面对的私募产品变成了准公开的、面向非特定群体发行的类标准化产品。尽管产品的风险已经有了安全阀,但个人投资者还是间接地监管不足的交易所做了交易。广发银行的“萝卜章”听起来像偶然性造成的乌龙,实则反映出招财宝平台产品所挂靠的地方股交所在程序合规上把控不足,没有对所发行和交易的债券的担保真实性做好询证。

前瞻经济学人

招财宝违约产品金融关系简图

值得赞许的是,招财宝在浙商财险、广发银行双方仍在踢皮球,没有厘清偿付责任和先后顺位的时候,自己先垫付了资金稳定平台信誉;根据当前公开的资料,这并非招财宝的义务。浙商财险也于28号开始预付赔款。但问题在于,在招财宝平台上众多私募债中,到底有多少像侨兴这样财务关系混乱的借款方?隐藏的地雷引爆后,偿付存在的“空档期”是否都能由招财宝填补?

招财宝这样的金融创新,的确有促进中小企业证券流动、提高投资者投资回报的作用,在产品设计上也的确上了安全阀。但值得所有正在介入金融的互联网企业反思的是,账面上的安全并非真真正正的安全:场外金融网络的复杂性和监管不足都是考验。面对“套路”颇深的金融市场,创新和运维上有优势的互联网企业还须更“接地气”。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