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拿捏粮食等农产品市场形成价格的火候和力道?

孙晓明

报载国务院有关部门将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农情,按照“突出重点、有保有效”的原则,对不同粮食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建议对于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应继续坚持最低收购价,但要改变价格刚性上调的市场预期,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弱化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收入”功能,减少农民增收对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的过度依赖,同时统筹运用好价格支持和补贴两个手段,保护农民利益。

对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的品种,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近期政策导向,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加快,剑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耕地地力保护,粮食安全列入国家安全法范畴,各地粮食地方粮食储备增加规模,以及农业部在东北调整玉米种植结构,无一不说明加快现代农业是举国之要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得那样,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

今年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第4期发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文章,题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篇文章选自李克强2014年12月22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羊年首篇也是开篇,谈农业现代化,也符合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

文章第一部分深刻阐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现实与历史的重大任务。从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看,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文章第二部分指出,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依靠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文章第三部分强调,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积极推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传统农业迎头碰上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中国人的饭碗主要盛中国自己产的粮食,为中央把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新战略鼓与呼,解读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可以用几句话概括:以我为主,舍我其谁,立足国内,自力更生,守住底线,保住饭碗,适度进口,巧借资源,贵在调剂,科技支撑,提高产能,省长负责,逐级明晰,永保粮安。

2015年及今后粮食面临三大矛盾,一是,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的矛盾。粮食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特别是玉米连续增产和消费需求持续下降同步出现,产需走势逆向而行,阶段性过剩特征十分明显。稻米市场也呈现供大于求,销售不畅。

二是,托市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的矛盾。目前,广东港每吨国产玉米、大米、小麦分别比同品种进口完税价高出750元、900元和500元左右,玉米价差甚至一度超过1000元,三大谷物品种配额外进口(缴纳65%关税)的价格逼近“天花板”。与此同时,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高。

在这种双重挤压的状况下,单纯依靠敞开收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效应越来越弱,现行粮食收储政策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三是适度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的矛盾。据海关数据预计,2014年粮食进口量突破9500万吨,其中大豆进口约7000万吨。任正晓说,近些年,虽然三大谷物品种配额内进口得到有序管理,但高粱、大麦、酒糟粕、木薯干等非配额品种进口快速增加,2014年这些替代效应明显的品种进口总量接近2500万吨,挤占了国内玉米市场份额,加剧了产大于需的矛盾。

除此以为,大米除海关进口外,其他渠道低价进口数量依然不小,打破了国内稻谷产需基本平衡的格局,“稻强米弱”为期已久,稻米加工业经营困难。粮食生产和库存分布逐步向核心产区集中的态势,主产区收储压力巨大,托市收购政策还将延续,政策性粮食库存连年“滚雪球”,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粮食购销进入新周期,这是专家断言。既然2015年小麦、玉米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收购和临时储备收购,在粮食目标价格补贴没有完全实行前,改革现有的托市或临储收购方式和主体,应汲取经验教训,把地方粮食购销企业和中储粮一同作为收购主体,分贷分还,避免争抢粮源,扰乱市场和价格,同时改暗补为明补,种粮农民或农村合作社,卖一斤粮给予一斤市场价和托市价的差价补贴。

近年粮食收储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和矛盾,一是粮食主产区有效仓容不足,特别是东北地区收储矛盾突出,仓容紧张。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基层以下粮食部门大多是危仓老库,“粮安工程”还未有全覆盖,基础基层工作量大面广,亟需政策扶持和资金强力启动和扶持。

前瞻经济学人

同时有几种错误思想或倾向,弥漫粮食行业,值得关注或澄清,一是国家掌握粮食库存太多,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一无是处,严重扭曲市场和价格,抬高粮价,引领国际和国内粮价愈加差异。二是有钱就有粮,国际粮价低,可以大量进口粮食,还可以实现海外屯田。三是粮食安全是国家层面上的事,谁种粮谁赔钱,地方或基层粮食主产区认为粮食安全不创造GDP,实际上在经济工作安排中没有位置。

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是新形势下更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一是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当产品市场价格升高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过快时,补贴低收入群体,保障基本民生。

明确各级政府责任。中央政府重点调控谷物、棉花、油料、糖料等,其他农产品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地方政府也要承担稳定市场的责任。在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发挥好进出口和国家储备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防止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

粮食市场和价格全面放开后,粮食经营主体多元化,队伍良莠不齐,囤积居奇者有,炒作粮价者有,抬价抢购者有,恶意竞争者有,粮食价格总体趋升,有时也下行,粮价不能完全反映价值,扑朔迷离,形成因素多元,粮食和价格始终牵动着农民和亿万消费者,牵动着上下游产业,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储政策,在引领价格,扩大粮食收储,保护农民利益方面值得肯定,当下不能以偏概全,全面否定托市收购政策,应加以完善,搞好契合实际的顶层设计。

国务院要求试点分品种扩大粮食目标价格制度范围,积极探索市场完全形成粮价机制,努力探索实现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这一制度理论很完美,目前要加快试点进程,注重操作的可行性和精准指向性。当前仍要积极推进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努力扩销增收,最大限度掌握粮源,多收快收,收好粮,储好粮,满足农民卖粮需求。

应注重发挥粮食销区承担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努力产销衔接,也可以到产区定点收储,走基地加收储的路子。适当扩大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无论是主产区和主销区,地方粮食储备规模确定时间是2004年,与实际不相符,与发展变化脱节,应扩大规模,切实落实。应加快探索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调粮的利益补偿机制,谁吃粮,谁拿钱,谁调粮,谁补贴,保护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不减弱。

进一步完善粮食经营者库存制度,奖补结合,鼓励企业多购多存。这无疑是地储粮政策的有益补充,应解决仓储不足的矛盾,同时在收购资金上予以倾斜,鼓励多收多储,国家适当补贴和奖励,加快东北粮食入关进度,搞好跨省移库,有效解决“旱涝不均”的矛盾。实践证明,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是可以信赖的力量,发挥其市场主渠道作用正当其时。

应加强市场监管,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健全完善粮食经营者最低最高库存制度,惩处扰乱市场行为,政府积极运用储备和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手段,调节市场。同时注意中储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出库的时间和节奏的衔接,把握好适度适时进口粮食的时机和快慢节奏,避免打压粮价或冲击国内生产和价格市场。

有专家说,搞粮食目标价格补贴,不是不要托市收购,其实目标价格和最低收购价形成相近,托市收购和目标价格补贴补贴渠道、方式不一样,其实补贴的方式最好按种粮农民的交售量补贴最合适,最终形成农民卖给国有粮食企业一斤粮食,按目标价格补贴一斤,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

国家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中央政府负责全国的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粮食总量平衡,统一管理粮食进出口,健全中央粮食储备,调控全国粮食市场和价格,支持各地发展粮食生产,不断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促进和保护国内农业和粮食产业发展。

省级政府负责本地水土资源保护、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工作。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切实把中央强农举措不折不扣贯彻到基层,惠农政策不缩不减落实到农户,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

实行粮食主体功能区的特殊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议把粮食主产区实行如同特殊功能区的补偿政策,始终把粮食主产区生产纳入保护之中。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全国提供稳定的商品粮源。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确保稳定现有自给水平,坚决防止和纠正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倾向,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重建或新建粮食收储库,加强产销衔接,完善粮食储备,提高保供稳价能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有粮食等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与其他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贸易、工业、农业一体化的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其核心是将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结成一个完整的粮食产业链,形成多元参与主体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我国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经营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弥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可以大大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粮食等农产品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城镇化进程,土地流转,谁来种粮,问题很多,一是城镇摊大饼,盲目扩张,一鞭子赶,利用旧村改造,把农民赶上楼,实际空出来的地也没种粮,想开发;土地流转强加于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门槛太低、动机不纯;农村留守老人、妇女种粮,何谈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涣散,自生自灭,功能和渠道单一,市场和农民对接不起来,功利性太强,服务弱化。

由于国际粮价低,有人力主多进口,奉行有钱就有粮的思想,粮食进口配额分配透明度差,进口资源市场配置能力和效率发挥不好,走私粮食屡禁不止,国家确立的适量进口,中国人的饭碗主要盛自己产的粮食,这是最大的政治。

最后说,解决当前粮食市场三大主要矛盾,要客观分析,历史看待问题,汲取过去粮食相对过剩或品种结构不适,就盲目搞转化,步入粮食“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圈,一是实施粮食主体功能区战略,解决谁种粮,能种粮,会种粮,谁吃粮的问题;二是粮食目标价格补贴与托市收购有机结合,探索市场形成粮价机制,改种粮补贴为卖粮补贴,提高粮农积极性。三是加大粮食收储力度,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增加或改善粮食主产区仓储基础设施,利用好政府有形的手,对玉米、大豆、油菜籽等农产品,努力用市场来形成价格,中国的粮食问题必须走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有机结合的路径。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