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营经济成为东北振兴的主力军

梁启东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面临“两大矛盾”,一是结构性矛盾,即长期以来的重重轻轻,以及忽视技术改造,造成产业结构失衡和企业装备、技术、工艺水平的落后;二是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即国有比例偏高,民营经济不发达,政府继续充当市场运行的主角,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如何破解这“两大矛盾”?笔者认为,必须破除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谋划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这支有生力量,让民营经济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担当主力军。

振兴东北必须解除对民营经济的思想观念束缚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老工业基地,也是最早进入、最晚退出计划经济的地区。长期的计划经济,使东北的传统观念仍然具有较强的惯性,消减了改革的动力和成效,特别是制约了民营经济发展。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就总体而言,落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加快发展形势的要求,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落后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势要求。

观念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情结”,长子情结、国有情结;“两个偏好”,就是指令性偏好、项目偏好。

长子情结。作为是国家最早建立的重化工业基地,在很长的时期里,东北曾经是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原值最高、生产总量最高、产品调出最多的地区,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北人由此形成了一种“长子心态”。其中既有自豪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积极内容,也有优越心理、怀旧心理、补偿心理、依附心理等消极成分。后者实质上也是一种计划经济观念,总是期待国家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再次大量投资东北,期待国家再次特别对待东北,在东北安排重大项目,重点建设东北。这种心态削弱了一些东北人的自信心和积极主动精神。

国有情结。长期单一强调国有企业是东北的宝贵资源,偏高估计国有企业的潜力和作用,偏高估计搞好国有企业的普遍意义和成效性;偏重国有企业"搞好",轻视国有资本"退出";偏于强调国有企业的政治性质,强调搞好国有企业的政治意义多于经济意义,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振兴的唯一出路和主要希望所在,明显地摆在了发展民营经济之上。民众对国有企业也是依赖性、依附性强,有强烈的“全民”号头意识和身份意识。民营经济长期被视为"补充",当作"配角",甚至被看作"另类",对民营企业作用缺乏信任,对民营经济发展缺乏信心。

指令性偏好。不能真正理解和相信市场机制的作用,仍然过分迷信行政权力,坚持行政主导来配置资源,偏好直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组织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直接下达指令性经济指标和产品指标,直接通过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生活,带有强烈的较为浓厚“人治经济”色彩。

项目偏好。寄托投资拉动,追求项目效应,把发展经济同上项目、铺摊子简单地划等号,认为发展经济就是增加投资、上马项目,投资越多,发展越快;项目越多,实力越强。在这种观念驱使下,拉投资、上项目成了很多许多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不重视环境的改善,民营企业没有成为投资主体。

这些“情结”和“偏好”直接影响了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定位。过去,我们不仅习惯于用所有制给企业定性,而且习惯于用所有制给企业定位。用所有制给企业定性,导致的结果就是姓“公”姓“私”的争论,谈私色变,限制民营企业发展;而用所有制给企业定位,导致的结果就是将企业分为三六九等,分别给予不同的待遇。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资源继续主要向国有企业积聚,优良资产不良配置,国有企业没搞好,民营经济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也受到了排挤。

要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上述“情结”和“偏好”,坚持“有进有退”的方针,牢固树立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的新思路,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要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消极适应思想,从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服从意识转向具有开拓冒险品格的独立精神;从习惯于向上看的官本立场转向善于向下看的民本意识;从只依靠外在的驱动力来调动积极性转向依靠内在的驱动力来激发创造性。要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仅把民营经济作为一支生力军,而且作为振兴的主力军。

把民营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体制调整和创新是振兴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东北振兴,不是在旧体制下的老工业的振兴,而是在新体制下形成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体制的调整和创新,首先要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扭转东北老工业基地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状况,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让民营经济成为东北振兴的主力军

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就要把民营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是最富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经济形态。实践证明,那些经济发展快、效益好、活力旺的地区,都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好的地区,在那里民营经济活跃,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东北振兴要有所突破,必须从再造微观基础入手,使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主体。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就是要让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让民间资本大量涌入,实现“国退民进”;就是要改革投资体制,实现投资体制多元化,同时按照“非禁即入”原则,让民间资本大踏步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就是要改革政府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机构设置单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局面。可以说,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需要民间资本的进入,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民营企业的参与,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需要民间资本的投入,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民营经济外力的作用。

民营经济是体制转轨和机制再造的主推力

振兴的途径是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地确立起来,政府部门实际上成为企业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的决策主体,代替企业对是否调整改造和如何调整改造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行政手段影响银行融资方向。这种市场主体不明确或政府主导的方式导致一些非效率、不经济的结果。克服政府本位观念,树立起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决策主体的观念十分必要。

所以政府必须把管理经济方面的思维定势根本转变过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克服定项目、定速度、定产量、定调子的习惯,克服通过行政渠道和所掌握的政策资源,直接干预企业行为的做法,把工作重心转向推动企业改革、重组和消除结构转换的障碍方面,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要打破旧的运营体制,关键在于民营企业的发展。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可以培育内在经济增长机制,培育市场的力量,培育制度创新的土壤。

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相比,有着先天的体制优势,产权明晰,决策自主,机制灵活,市场运作效率高、成本低。同时,民营企业自身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有着强烈的投资和市场开拓欲望。近年来,浙江、江苏等地区之所以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是重要原因。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才能培育起来。在东北振兴过程中,民营经济可以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和参与国企改革的主力军,成为体制转轨和机制再造的主推力。

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培植中小微企业。东北振兴一个重要问题是处理好发展大企业、骨干企业与发展中小微企业的关系。在东北,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倾向:一提老工业基地振兴,就看到几个大企业,特别是几个国有大企业,甚至要求主要领导分工负责、分兵把口,每人承包扶持几户大企业。发展大企业固然重要,但切不可忽视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流,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应成为振兴的大战略。所有制结构调整需要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中小微企业,劳动力结构调整需要中小微企业,服务业发展需要中小微企业,农村工业化、城市化需要中小微企业。如果说,发展中小微企业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那么发展民营经济以及国有中小企业的民营化改造就是振兴的启动点。

强化民营经济的就业创业功能

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促进就业。正确处理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在破解“人往哪里去”难题中壮大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大就业经济",是就业和再就业的“蓄水池”。东北振兴既要以汽车、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为核心,加速产业链的整合,将支柱产业优势转化为集群竞争优势;又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基本政策取向,积极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劳动就业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民营经济有利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振兴的目的是富民、惠民。老工业基地振兴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发展、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要正确处理“二老”的关系,即“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老百姓受益”的关系。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根本目的和主要标志。民营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民本经济、老百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了,才能把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焕发人民群众普遍的参与热情,实现全民创业的目标。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