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力电商供应链金融向信用中介演变
“目前的供应链金融只服务于供应商,接下来针对POP(非自营的开放平台)的产品即将推出。”京东相关负责人日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由于电商进军供应链金融有着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除了京东,阿里也早早进军供应链金融领域。纵观电商供应链发展的路径,可以用从单纯为银行提供融资中介服务到本身充当信用中介来概括。
业务基于大量企业交易活动
记者日前了解到,京东针对POP的产品的供应链金融即将推出,目前只服务于供应商。京东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两年前京东和多家银行合作启动供应链金融业务以来,已累计向合作伙伴提供了数十亿元的贷款。
“通过大数据将以往需要人工进行的判断、审核等流程直接在系统中实现,从供应商申请融资开始,全部由系统实现对放款审核的判断和放款过程,全程自动化,因此可以做到3分钟融资到账。”京东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据了解,3分钟融资到账是京东金融集团推出的一项具有互联网特点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京保贝”门槛低、效率高,京东的供应商凭采购、销售等数据,3分钟内即可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企业资金周转能力。
除了京东,阿里巴巴也早早进军供应链金融领域,代表产品是阿里小贷。成立于2010年6月的阿里小贷,截至今年3月,已累计客户数70万,累计贷款金额1900亿元。
从目前来看,电商进军供应链金融有着银行难以具备的优势。仅2013年一年,阿里巴巴在零售领域就有上百亿笔交易以及上万亿交易额,连同大约2.31亿活跃买家和800万活跃卖家,共同构成了一个拥有足够订单、付款信息以及交易记录的数据库,而这正是商业银行并不具备的。
阿里小贷方面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阿里小贷用4年时间掌握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挖掘信用信息,并向银行输出大数据,对接充足的信贷资源的能力。目前,阿里大数据将输出给更多机构,阿里也将探索个人消费信贷领域。
建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表示,对于大型电商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这种供应链金融模式完全基于企业的交易活动,通过大量真实可靠的历史交易记录,有效识别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交易的连续性、交易对手的履约能力,并通过信贷业务的封闭运作和贷款的自偿性,有效保证了贷款的安全性。这种业务既突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评级授信要求,也无须另行提供抵押质押担保,切实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信用中介定位有助绑定客户
回顾阿里小贷的发展历史,可以用“从融资中介到信用中介”来概括。
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主要有三种模式,“阿里小贷”、“淘宝小贷”和“合营贷款”,分别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采取不同的贷款方式。
回顾阿里小贷的发展历程,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07年与银行合作开展的联保贷款,解决规模较大的商户融资,由银行提供资金;二是阿里“舍弃”银行,2010年和2011年,阿里分别在浙江杭州和重庆注册了两家资本金分别为6亿元和10亿元的小贷公司,并向其平台上的商家发放贷款;三是阿里逐渐确定向金融机构开放平台。
从与银行合作到用自有资金放贷,阿里逐渐掌握了大数据风控的秘诀。阿里小贷方面人士也告诉记者,目前阿里小贷的贷款资金大多数由自有资金满足,来自银行的资金只占很小一部分。
从融资中介到信用中介这一发展模式,在京东金融身上也得到了体现。
2013年12月,京东金融的第一款互联网金融产品“京保贝”正式上线。事实上,早在2012年11月27日,京东就开始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京东扮演的是一个类似于中介的角色:供应商凭借其在京东的订单、入库单等向京东提出融资申请,核准后递交银行,再由银行放款。
京东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京东之前和多家银行都有过合作。不过,京保贝用的是自有资金,供应链金融其他产品的合作方包括中行、工行、建行及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
这一转变背后也说明京东金融对供应链融资模式定位发生了改变。此前,京东商城金融发展部总监刘长宏表示,京东金融供应链的本质是利用京东自身的信用和规模为商家做担保,帮助商家方便顺利地从银行贷款,而非拿商家的货款去放贷。
业内普遍认为,对于电商公司来说,做信用中介比做融资中介更有意义,一是传统的小贷公司牌照更易获得,二是更容易绑定自己的客户,提升客户黏度。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