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掺假乱象 市场混乱、掺假成风何时止?

祝雨清

“掺假”从不放过任何名特产:阳澄湖大闸蟹,安溪铁观音这些名品都是“受害者”。现在受害者名单又增加了一位——五常大米。

五常大米被曝掺假 市场混乱、掺假成风何时止?

五常大米是大米界中的名流,以“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著称的黑龙江五常大米,凭借独特品质赢得了全国消费者的青睐。而现在,一般人却难辨真假——没吃过100%的真五常大米,又怎么能分辨哪种才是真的?

据《羊城晚报》报道,五常市五常大米年产量至多为105万吨,但业内人士估算,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这意味着,市场上绝大多数的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此外,所谓五常“调和米”催生了“拼缝”行业。不少五常市的“能人”从外地收稻,转手卖给加工企业,利润十分可观。

同样的困局也发生其他名特产品上。阳澄湖大闸蟹的防伪标签早年被爆出市场有售,平均一个不到1元,其他地区产的蟹只要贴上这个标签,就瞬间变为了老家在阳澄湖的蟹。只有在高海拔的安溪能产出的独特品质的安溪铁观音也深受其害,周边一些低海拔地区的铁观音涌入安溪,贴牌成了安溪铁观音。只能说,慕名消费的多,这导致了这些名产品的价格偏高,给了造假者利润动机;而真正懂得这些名产品特殊风味的少,这就给了掺假造假者以可趁之机。这么一来,名特产品的造假掺假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慕名消费多,真正懂行少的消费格局不可能有真正的改变,毕竟这对消费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想要扭转这个格局,就需要从生产者一方来看。不难发现,无论是阳澄湖大闸蟹、安溪铁观音,还是这次的五常大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产者分散。一个名品的产地头衔,对于当地众多小生产者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公共资源,这就成了“公地悲剧”的典型发生地。从单个人的角度,造假掺假行为几乎是没有成本,只有收益的;但如果这样的人多了,这个名品形象被破坏,那么只能共同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建立严格的品质标准,明确和公示分销渠道和经销商,设计防伪包装袋是生产者一方从长远利益角度出发需要做的,这也要求生产者实现某种联结,才能保证名特产品的统一高质量。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