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新机遇

近日,参加2012年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对《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做出了“目标准、思路清、任务明、举措实,是一份难得的好计划。”“这一利好政策必将充分调动各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和投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等一些列评价。

政策出台 带来产业发展利好

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50多名专家学者两年多的时间里论证调研、编制起草、征询意见、修改完善;年均20%增长速度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翻番、10项主要任务、9项重点工程、11个重点发展行业、6项保障措施。这一组数字清晰地勾勒出了《倍增计划》从研究起草到成果出台的“路线图”,蕴含了巨大的产业发展利好。这一利好让股市中的文化传媒娱乐板块领涨飘红,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肯定。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表示,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倍增计划》的出台恰逢其时,是党和国家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体现,凸显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今夜娱乐文化演出影视公司总经理叶惠贤介绍道:“《倍增计划》为今后几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吹响了集结号,它的实施无疑将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强劲的推动力。

《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这意味着这一数值将在2015年倍增至8000亿元至9000亿元,被认为是“吹响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冲锋号”。

产业发展新阶段 呼唤转型

据悉,《倍增计划》在编制过程中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调研论证,听取了大量文化系统、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以此为基础提出了10项主要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张新建也认为,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文化创意缺失”依旧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他点出了各地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硬件硬、软件软”的问题,即“文化产业项目牌子硬,文化内涵软;发展口号硬,有效的配套措施软;房子等设施硬,软件的服务软”。

据肖燕介绍,在“全国十佳小康村”云南省福保村,福保文化城已经有15年的历史,凭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人变我新、人新我精”的精神,集中打造了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年接待游客达到60万人,已经帮助福保村实现了从“工业福保”向“文化福保”的华丽转身。

《倍增计划》提出,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形成文化产业“东、中、西”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培养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对此极为赞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日靠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质就是开发文化资源。中西部发展文化产业不能盲目地模仿东部的文化产业模式,而是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他说。

代表委员 支招文化产业发展

《倍增计划》清晰地列举了演艺业等11个重点行业门类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举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顾欣说,《倍增计划》的出台让我们感到兴奋,但也感到了压力。“我们下一步将以演艺业为主,多业态发展,从产业链延伸角度与市场接轨,重点打造和发挥品牌效应赚取高附加值。”顾欣表示。

谈到动漫产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扬侃侃而谈,他在今年的提案中提出,组建全国性的动漫行业协会,通过强有力的协会更好地管理动漫产业,为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增色。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