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暂停幻想

字母榜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赵晋杰 来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理想股价狂泻之势,从美股蔓延至港股。

受财报表现不及预期及纯电车上市计划延期等因素影响,美东时间5月20日财报发布后,理想美股当天收盘大跌12.78%,总市值一夜缩水近33亿美元(约合239亿人民币)。及至5月21日港股开盘,下跌态势继续。截至午间休市,理想港股暴跌19.2%,总市值缩水近377亿港元。

“今年以来,我们也确实遇到了来自内部经营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多重挑战。本季度的业绩未达到我们年初的预期。”

在5月20日晚上召开的理想2024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李想率先向投资者“认错”。在最核心的汽车销量数据上,一季度,理想总交付量为8万辆,同比增长52.9%,环比去年第四季度13.2万辆的交付量,暴跌39.4%。

一季度汽车销量,远未能达到李想预期。在去年12月创下月交付5万辆的新纪录后,李想曾乐观预测,这一增长势头还将在2024年继续,叠加首款纯电车型MEGA将要在3月份交付的消息,李想为理想预估了3月份交付量将再次超过5万辆的目标。真实情况则是,整个3月份,理想卖出了2.9万辆汽车。

在MEGA销量不及预期影响下,3月21日,理想主动调低了第一季度的车辆总交付量指引区间,从原来的10万至10.3万辆,后退至7.6万至7.8万辆。

过于乐观的预期指引,使得理想的资本扩张未能收获既定的回报,从而导致理想在一季度出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2024年第一季度,理想收入为256亿元,同比增加36.4%,环比减少38.6%;净利润为5.9亿元,同比减少36.7%,环比减少89.7%。

2

投入产出比失衡之下,该季度理想罕见迎来部分数据的负增长:一是经营利润由盈转亏,一季度亏损5.8亿元,去年同期经营利润为4.1亿元,2023年第四季度的经营利润更是高达30亿元;二是自由现金流由正转负,一季度自由现金流为-51亿元,去年同期为67亿元,2023年第四季度则高达146亿元。

为了解决上述困境,理想在过去两个月内动作不断,包括但不限于调整组织架构、实施大裁员等。

财报会上,李想更是带来了此轮业务调整的最新动作,即原本计划于年内发布的纯电SUV,将推迟至明年上半年发布。

按照原定规划,到2024年底,理想将有8款新车型上市,其中4款为增程电动汽车,4款为纯电动汽车,包括一款MPV和3款SUV。

但李想需要面对的挑战还没完:第一季度是难,但更难的还在后头。“我们自三月份以来就面临着诸多挑战。所以第二季度将是公司今年最困难的一个季度。”理想CFO李铁说道。

为了迎接挑战,理想年初制定的激进的80万辆年销量目标,已经被调低至56万至64万辆。今年前4个月,理想汽车总销量为10.6万辆。这意味着,即便想要达成调低后的年度KPI,理想在剩余8个月的平均月销量,至少也要卖到5.7万辆。

失去纯电车型助阵后,李想又该如何完成这个艰巨的目标呢?

在做出延迟推出纯电SUV的决定上,李想给出了两个原因,包括尚未建起足够的充电站,以及没有足够的新展厅。

足够的充电站的标准,被李想锚定为特斯拉在中国类似的水平。“这将是我们发布纯电SUV的最佳时机。”这意味着,理想超充站需要至少建设超1900座。截至4月底,理想投入使用的超充站数量为386座,规划是2024年底达到2000座。

目前理想旗下车型已经扩展到五款,包括增程系列理想L6/7/8/9,以及纯电系列理想MEGA,这直接导致理想部分门店内的停车场和展示位难以满足现有需求。

在李想看来,充足的展厅面积,对于销售多种价位的多款汽车,并确保每种车型月销量超过 1万辆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理想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增加500-600个展示点。“否则,我们只会增加产品数量,而不是销售量。”李想表示。

在纯电车型上后退之前,按李想计划,今年下半年理想将会推出三款命名为M7/8/9的纯电车型,分别对应增程系的L7/8/9。此前爆料信息显示,定价更高的M9、M8,会在2024年内量产,M7则预计在2025年一季度量产上市。

除此之外,对照今年4月上市的增程系L6,每人Auto曾爆料,理想还会在2025年推出紧凑型纯电SUV M6,在价格带上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

理想甚至已经在产能端为纯电车型的上市,做了一系列准备。2023年底,理想汽车北京智能制造基地投产,该工厂便是专门用来生产理想MEGA及后续一系列纯电动车型。

彼时,在去年12月份成功将月销量突破5万大关后,李想信心满满,在MEGA和后续纯电产品助阵下,李想预测3月份总交付量将超过5万辆,6月份将超过7万辆。

MEGA销量失利打破了李想的一切幻想。原本预计月销量破八千辆的MEGA,上市第一个月卖出3229 辆,第二个月卖出1145 辆。

李想带领理想,不得不开始降低销量预期,并为之急踩刹车。

去年年底定下2024年销量目标为80万辆后,从人员配比到研发资源,和工厂生产节奏,理想都在围绕80万这一年度KPI而展开。在3月中旬将80万年销目标,明确调低至56万-60万之后,扩张所带来的人员冗余,就成了李想为激进所付出的代价之一。

及至去年四季度,理想还明确宣称内部“所有新车型都在按计划开发”,且在生产方面,不仅已经提前完成了工厂的建设,并招募和培训了相关工人。

理想的急剧扩张更直观地反映在员工人数变化上。截至2023年底,理想汽车员工合计31591人,同比扩招63%,在“蔚小理”中增幅高居第一;蔚来汽车员工合计32820人,同比扩招23%;去年销量不振的小鹏,员工人数不增反减,同比减少14%,降至13550人。

在纯电车型延期上市之下,李想祭出了裁员的应对之举。一季度财报发布前一周,理想被爆出大裁员消息。《21世纪经济报道》称,理想整体优化比例超过18%,涉及超过5600人,

理想一季度“增收不增利”局面的出现,部分原因也来自于人员扩招所带来的薪酬支出增加。第一季度,理想研发费用30亿元,同比增加64.6%;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为30亿元,同比增加81.0%。官方解释称,费用同比增加的原因之一,都离不开雇员数量增加导致的雇员薪酬增加等。

裁员之前,惯于组织建设的李想,对组织架构的调整更是先一步到来。

4月初,理想开始对现行的矩阵型组织进行升级,涉及多个部门的组织架构调整。据36氪报道,此次组织变动主要集中在李想直属的CEO办公室部门,其权属从原有涵盖品牌部、产品部、商业部、战略部、供应部,缩减为“产品与战略群组”,弱化供应链和商业销售职能。

改名后的产品与战略群组,下设“产品线”部门和“质量运营”部门。在一季度财报会上,李想提到,组织架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建立了一个名为质量运营的新部门,以此“让业务部门真正关注高质量的决策和运营效率,而不是关注流程。”

这次组织变革何时能够带来成效,李想设定了12到24个月的发酵期,“我们认为评估的好时机会是2025年到2026年。”

首次将理想车型价格下探至30万元以下的L6,成了帮助理想挺过1-2年组织变革期的希望所在。

在今年3月的一场投资者沟通会上,理想L6的预定目标被定到月销2万辆以上,这是一个超过现在理想L7、L8、L9销量的创纪录数字。

但理想L6能否达成月销2万目标,眼下尚充满挑战。

4月18日上市以来,理想L6订单量突破4.1万单,最新披露的周交付量(5.6-5.12)攀升至2789辆,但距离预期的5000辆周交付量仍有不小差距。

此外,环顾理想L6所在的20万-30万元价位段,其还将面临越来越多同档位车型的竞争,远的有小米SU7和问界M7,近的有即将上市的蔚来第二子品牌乐道L60。

在有望成为理想最具销量潜力的车型之余,理想L6也将会是理想竞争对手最多的车型。二十多万价位的竞争,没有最卷只有更卷。根据中汽协数据统计,在新能源车冲击之下,去年20万-30万元区间的燃油车下滑明显,新能源车中仅新车销量占比已经接近38%。

退一步来说,即便理想L6真的能够达成月销2万的目标,在理想整体年度销量目标面前,可能也还有些不够。

截止到今年4月份,理想2024年已经卖出汽车10.6万辆,想要完成56万-64万的年销目标指引,理想需要在接下来的每个月内,平均卖出6万辆车。这意味着,理想需要在现有月均近3万辆的基础上,销量再翻一番。

根据理想发布的周销量榜单,5.6-5.12这一周,理想实现销量0.8万辆,想要靠L6完成年度销量目标,任务不可谓不艰巨。

为了分担L6的销量压力,进入4月下旬,理想也开始打起价格战,其中上市不到2个月的理想MEGA,售价下调3万元,理想L7、理想 L8和理想 L9全系车型降价1.8万—2万元。

降价带动了理想四月份的订单量增长。但降价促销这一招,李想并不打算复用到L6上,“我们没有进一步的降价计划。”李想明确说道。

在保增长率还是保毛利率方面,李想无疑更看重后者。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赵晋杰 

可行性研究报告
字母榜

本文作者信息

字母榜(科技自媒体)

关注(336943)赞(11)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