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金大量外逃了吗?驳中国经济崩溃论之一

贺江兵

“谁能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货币主义一代宗师、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的一句名言。可惜的是,至今尚无一人因正确或合理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而获得此奖,间接证明大部分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家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解释是错误或片面的。

关于中国经济崩溃论由来已久,最近加入的是美国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沈大伟,一位对中美关系能起很大作用的学者,也是一名知华派。一个重要的证据是,中国大量资金外逃,随后,美国著名的财经媒体进一步指中国银行贷款攀升,政府负债率高企等佐证沈大伟观点。沈大伟先生的演讲提出的很多问题和建议有其合理性,但是,本人仅仅从经济、财经的角度分析新的中国经济金融崩溃论的不可能性。篇幅限制多篇刊发。

就在撰写第一篇之际,央行公布了2月外汇占款数据,不是很多人预期的减少上千亿元人民币,而是,增加了422亿元,预期与现实相差1400多亿元。原因在哪里?

资金外流是改革的目的

非崩盘原因

早在七八年前,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吴晓灵女士就提出“藏汇于民”战略,早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央行已经意识到过快增长的外汇储备将给央行货币发行带来压力,由于中国资本项下至今尚未开放,央行必须发行基础货币收买外汇,导致央行被动发钞。这一状况在2014年得以改变,央行抛弃根据外汇占款决定货币发钞。

吴晓灵提出“藏汇于民”之后,央行和外汇局对换汇限制放宽,并取消企业强制结售汇等制度,之后,对直接对外投资限制放宽,这是鼓励企业和个人走出去的结果。而不是中国崩溃论的依据。

同时,自去年以来,央行提高了对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的容忍度,人民币兑美元持续走弱,这也导致很多企业和个人增持兑换美元,减少人民币资产。

今年“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说没有出现大量资金外逃的时候,网络上很多人对此进行嘲讽,而周小川们掌握的数据当然是更全面准确的。周小川表示,中国国际收支上“绝大多数资金的进进出出主要都是有正常的贸易和投资背景”,小部分投机性的热钱“肯定是存在的”,但其“数量往往不容易准确地进行观察”。

周小川认为,部分国家出现资本外逃,是由于投资者对所在国的环境丧失了信心,担心财富没有保障,中国也有这种现象,但数量极小。周小川还认为,美联储加息“并不构成一个非常大的威胁”。但是,这并不表示央行没有评估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没有应对措施预防资金外流风险。

央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易纲则表示,“企业和个人在境内的金融机构的美元存款(2014年)增加了1000多亿美元,今年1月份境内的美元存款又增加了400多亿”,这说明中国企业和居民“都在优化他们的资产负债表,根据预期来调整资产的货币结构和负债的货币结构”。

中国资金大量外逃了吗?驳中国经济崩溃论之一

“这是藏汇于民的好现象,”易纲表示,“过去都是外汇储备,都到中央银行去了,现在企业、个人、金融机构愿意多持有一些美元,像这种调整应该说是合理正常的。”

企业和个人外汇资产增多,到海外进行投资是正常行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外逃,至于反贪腐力度加大,确有部分贪腐资金外流,那么通过反洗钱机构和国际司法、金融合作,追回赃款没有技术障碍。

过去的一年多,由于反腐、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加之房地产低迷等因素叠加,海外热钱部分撤离导致外汇储备增速放缓,外汇占款季节性减少,并无大量国内企业和个人资金全面恐慌性外逃迹象。

资金外购当反思税费制度

同样,在“两会”期间,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介绍说,中国的出境人数已超过1亿人,中国的境外购物也在迅速地增长。根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中国境外消费已经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高虎城分析造成海外购物的原因,“形成这样一种境外消费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价格差。”他认为价格差的形成有几个原因:一是较高的税率,特别是某些产品的消费税。二是国内的流通成本过高、环节过多,市场仍然在物流方面和管理方面存在着进一步减少成本的空间。三是国外品牌商对华的定价政策。“下一步要采取措施引导国外采购回流,将着重从以上三个方面着力。”

高虎城说,境外购物和消费是居民个人选择,但这两年消费市场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国内消费越来越多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而在国外购物却出现单一化和模仿消费。“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这种局面也会改变,‘你有、我有、人人有’这种排浪式的、模仿性的消费会逐步转向理性,回到正常的消费状态。”

高虎城倒是说的很客观现实,只是这些问题仅仅靠商务部是解决不了的,首先,决定不了高额的进口关税;其二,国内流通环节的高额税费商务部只能叹气;最后,提升国内企业品牌影响力,让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更需要更多部门合力解决。

在海外消费的1万亿元人民币,也得最终从外汇局中换取外汇。这部分在海外消费的资金更不是所谓的资金外逃,而是高虎城所言的原因导致的主动与被动海外消费行为。从另一角度看也有其积极一面:增长了国人的国际视野,增长见识,促进与世界人民的沟通理解。

美国经济已经强劲增长,失业率降低,如果物价上涨,美联储加息在所难免,预防资金回流美国,不仅仅是中国央行也是全球央行必须应对的课题。

可行性研究报告
贺江兵

本文作者信息

贺江兵(《华夏时报》总编助理兼金融部主任)

关注(36301)赞(1455)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