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雾霾事件为啥这么火

李江涛

柴静推出雾霾话题一下子点燃了公众的注意力,引起了轰动效应,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令人始料未及。

雾霾问题本来是个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这一次如此引人注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按照流行理论,一个东西的流行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关键事件,二是关键人物,三是环境法则。按照这个理论分析柴静事件流行基本上符合这三个条件。

首先是关键事件,雾霾是个非常大众化的话题,也是热点话题。从奥运会,到APEC,到冬奥会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从总书记到平头百姓,人人关心,人人都可以说两句,而且在如此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这几乎是唯一大家能够说,又能够调动公众热情的话题。这样一个热点话题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说,大可以影响经济发展,小可以无足轻重。

其次是关键人物,柴静是个新闻人物,做新闻有点影响力,敢说,敢采访,敢播出,一个新闻界女汉子形象!有一大批粉丝拥趸者,当然也有一大批反对者,关心者关心,反对者反对。

结果突然一天,不明不白的辞职,不明不白的到国外生孩子,一个公众人物到美国生孩子,本身就是能够激起无限职责和无限想象的话题。孩子在美国出生,理论上拥有美国国籍。冷了多少人的心,有多少误解,也激起了多少人的反对。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公众渴望一个理由,自己渴望一个交待。也给孩子一个交待。

于是,围绕着雾霾的话题,把所有元素都调动出来了。对公众挑起一个持续性的话题,对自己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转型和炒作,对孩子也是一个名正言顺的交待,与肿瘤和雾霾连结,给一个非常值得同情的机会。至于说38岁的高龄产妇和长久的吸烟习惯这些都不重要了,至少很难证明严格的逻辑关系。

柴静雾霾事件为啥这么火

再次,环境法则。春种秋收,环境使然。在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在环保部领导新老交替之际,在清华校长出任环保部正之际,在大环境关注中国转型之际,在中国经济下一步选择走向之际,在反腐的时候很多人心惊胆战之际,在国际上有人看中国笑话之际。这些背景下,一个围绕雾霾的问题提出来,深入讨论,层层剥茧,这个问题能叫多少人要茁壮成长呀。

这就是柴静策划的一场围绕着雾霾的题材,一个新的关于雾霾的话题就这样蓬勃而出。新话题,新媒体,新解释,新形象,新出路,皆大欢喜的结局。怎能不叫一个,好!

但是我们应当更要保持一份理性,理性理解中国的发展阶段,理性理解中国经济背后沉重的转型压力,理性理解中国社会刚刚摆脱贫困的两难选择。理性理解中国在国际上面对压力崛起的艰难。理性理解围绕着北京雾霾多少年的努力,从内蒙治沙,到北京周边工业的搬迁,到河北山东艰难的工业进步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所有的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不能用牺牲环境的方式换来发展。理性地了解:当英国和美国经历过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崛起,将落后污染产能转移到中国的大时代背景,理性地了解在一个欧美眼里不改变现状的世界里,落后国家超越历史的机会。

经济要发展,人们要富裕,生态要环保,对手要超越,也许这么多话题放在一起 ,理性也许更重要。综合考虑才是上策。

我们需要柴静的感性和执着,也需要理性和冷静。不忽视、不抹杀,那些推动经济发展的智慧和努力。

感性与理性,智慧与公德。我们需要一种基于中国文化的平衡!也需要改变!

可行性研究报告
李江涛

本文作者信息

李江涛(著名管理突破专家、教授)

关注(71583)赞(16)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