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能在促销上走多远

宋阳

京东的618店庆落下帷幕,对比数据,国内主流电商的流量与前一天相比仅增长了7.74%,可谓反响平淡。这种营销上的疲软与造节消费的疯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近年来在尝过双11促销的甜头之后,电商对于购物节的热衷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大幅度的人造购物节背后,两个问题开始越来越重要——人造购物节的频繁是否在提前透支市场的消费能力?人造购物节疯狂造势的背后,是否在同时透支着电商的品牌信誉?

前者是近年来比较被关注的问题。比如最近两年的双十二购物节,普遍被人诟病的救市反应冷清,实际上类似的问题并不鲜见。电商即便再脱胎换骨,仍然无法脱离零售业的范畴。横向对比所谓的黄金周消费,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我们稍微回顾一下黄金周的历史,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家为了拉动内需,在99年第一次推行黄金周假期,当年全国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大家都惊了——黄金周完全是拉动内需的利器啊。这种感觉是不是跟前两年双十一的感觉很像?

然而随后几年,黄金周拉动经济渐渐被认定为伪命题。实行黄金周以后,除了03、04受到非典打压,旅游业年收入的增长基本保持在 10%~13%左右,与85年到98年的均值相仿,即便是黄金周首亮相的99年,其增速也不过16%。

实际上,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上到一个国家,下到一个家庭,消费额度都是恒定的,这意味着,即便一个黄金周或者购物节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势必在之后的时间内减少消费,以保持预算的平衡。

如果说黄金周还是在于透支同一个市场的消费时间,那么电商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购物节将传统线下零售份额聚集到线上。只不过我们现在来看,经历了四五年的培养之后,在网络的覆盖率、网民人数不可能爆炸性增长的情况下,电商的受众人群已经基本上固定。这意味着,电商与存活下来的线下零售,已经开始分化成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不同用户需求的细分市场——频繁的购物狂欢,其意义从之前的拉客源,开始逐步成为了透支自身未来收入的行为。

并且这一现象会在未来的数年内愈发明显!

事实上,电商不仅仅在投资自身的未来收入,同时透支的还有品牌信誉。京东实际上是最明显的例子。连续三年所谓618店庆,均被曝光出商家先涨后降的消费者骗局。

据媒体报道,在京东网站上,以一款65英寸的彩电为例,目前售价是9999元,比先前的价格15999便宜近40%,查询历史价格后,15999是商家在6月1日上调的,之前一直是9999元。甚至有家电经销商向媒体透露,早在5月20日左右已接到电商通知,将产品价格往上调整,对于此类措施该人士称已感觉疲倦。

实际上无论上述消息是否属实,京东所谓的品牌信誉已经一次次在其最为“游刃有余”的网络营销中“血槽告急”。

从2012年“西红柿门”,借助尚未公开的前女友、办公室恋情等元素,进行炒作曝光,随后推出西红柿生鲜专区。再到今年IPO奶茶妹妹的反复爆料、抵赖、曝光、打脸、秀恩爱过程以博市场眼球。可以说京东深谙互联网营销中公众窥阴癖的潜藏心理特征。并且把这种并不算正道的玩法当成了自己的标配游戏规则。

有多少人记得,2012年京东、苏宁大战,更是把表面对抗内里营销的手法玩的炉火纯青。炉火纯青到国美在后来忍不住插一脚变成了三家大“混战”的格局。当时打出“价格回到四年前”的京东,最终面对的是各种负面指责,以及因低价宣传不实、价格欺诈而被发改委处罚。

消费者不都是傻子,姑且看看京东能在618的路上走多远。

可行性研究报告
宋阳

本文作者信息

宋阳(CCTV证券资讯频道策略研究中心分析师)

关注(47539)赞(343)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