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医用内窥镜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内窥镜向小型化、微型化转变【组图】

葛倩

内窥镜是医务人员观察人体内部病变组织直接、有效的医疗器械之一。我国开展内窥镜检查及微创治疗的时间较晚,内窥镜行业还属于新兴行业,产业化进程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内窥镜市场规模的增长却相当迅速,2017年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未来医用内窥镜将向微型化、4K成像转变,且将被广泛使用。

由“硬镜”向“软镜”升级替代

内窥镜是医务人员观察人体内部病变组织直接、有效的医疗器械之一。医用内窥镜主要分为硬管式内窥镜、半可屈式内窥镜、纤维内窥镜和超声与电子内窥镜。其中,前两者属于硬镜,后两者属于软镜,软镜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及分辨率。经过过年的发展,内窥镜行业逐步实现由硬镜到软镜的升级替代。

 图表1:医用内窥镜分类及介绍

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

内窥镜是集光学、电子、结构、材料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器械,技术壁垒极高。其核心技术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后处理和照明方式,分别对应于内窥镜的窥镜系统、图像显示系统以及照明系统。

图表2:医用内窥镜组成、核心技术以及技术难点与趋势

目前医用内窥镜主要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包括消化科胃癌、泌尿科血尿、肺科气道哽塞、妇科盆腔疾病、耳鼻喉科鼻炎等的诊断,以及配合阑尾切除术、胃肠息肉摘除术、髓核摘除术等手术的临床治疗。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治疗功能不断拓展,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不同的科室中,胸腹腔镜占比最高,达到31%,且增速最快。

图表3:医用内窥镜主要作用

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虽然医用内窥镜发明至今已过去100多年,但是中国开展内窥镜检查及微创治疗的时间比较晚。在中国,内窥镜行业还属于新兴行业,产业化进程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

但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老龄化脚步加快,老年人群对医疗检查和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大,医用内窥镜地需求也不断加大。其次,国民对健康的关注度持续提高,尤其是在环境污染和食品问题之下,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有所提升,疾病预防检查的需求也随之扩大。另外,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医药卫生体系逐渐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开始有条件引入内窥镜设备,基层医疗器械市场也成为拉动内窥镜需求的重要增长点。所以近年来我国内窥镜市场规模的增长相当迅速,根据中国医疗器械协会的数据,2015年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为156亿元,2017年市场规模约达到199亿元,接近200亿元。

图表4:2010-2017年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国外企业占主导位置

内窥镜领域壁垒较高,且中国起步较晚,国内企业竞争力较弱。目前,中国内窥镜厂商集中度较高,日本和德国厂商占主导地位,进口替代程度较低,国产产品总体占比不足5%。根据第八届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数据发布大会统计,中国的硬式内窥镜市场主要被外企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史塞克、德国狼牌等占据,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85%。软镜市场上,日企把持了基于CCD图像传感技术的内窥镜技术,从而形成了长年的市场垄断,奥林巴斯、富士占据超过90%的市场份额。

图表5:2017年中国硬镜市场格局(单位:%)

图表6:2017年中国软镜市场格局(单位:%)

目前国产产品与进口产品在光学积累和加工工艺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进口替代过程较为缓慢。部分国产企业如上海成运、上海医光有涉及消化道软镜,但是以较为低端的标清产品为主;开立和澳华近年来也推出了国产高清消化道软镜,性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目前客户主要在二级及以下医院采购为主,进入三级医院存在难度。

医用内窥镜技术发展趋势

——小型化、微型化: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舒适性更强,随着成本降低,市场渗透率有望进一步加强。

——2D向3D成像和4K成像的转变

目前成像分为2D和虚拟3D。虚拟3D有更好的景深,组织层次识别更为清楚,便于经验不足的年轻医生更快上手。成像更为清晰和逼真的裸眼3D和4K成像为下一步的技术方向。

——CMOS对CCD的替代

CMOS 有休积小、耗电量低、成本低、系统整合度高的优点,有望成为传感器主流技术。目前奥林巴斯和Storz部分产品开始使用CMOS传感器。

以上数据分析均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内窥镜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可行性研究报告
葛倩

本文作者信息

葛倩(前瞻产业研究员、 分析师)

关注(1230202)赞(31)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