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一法出台 整治票房造假有新规

邓莎

 2016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获表决通过,并将于2017年3月1日起实施。作为我国文化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促进法》对电影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将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

电影市场持续火热

根据《2017-2022年 中国电影院线和电影院运营模式及投资策略规划分析报告》,2007-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逐年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38.12%。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68%,为“十二五”以来最高增速。2016年上半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为245.82亿元,同比增长21.41%,延续内地影视爆炸式增长趋势,其中《美人鱼》累计票房33.92亿元,成为上半年最卖座影片,也引发观影狂潮。

图表1:2007-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单位:亿元,%)

图表1:2007-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广电总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票房造假行为不断

然而,在中国票房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展开了一场关于票房造假的质疑与争论。2016年1月,全球权威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认定《捉妖记》“操纵票房数据”,撤下了《捉妖记》的页面,并声明“因没有准确来源,不再提供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数据”。目前,在Box Office Mojo上,还能看到2015年以前的所有中国票房数据,但是2016年的票房数据仅停留在元旦期间上映的《唐人街探案》,之后再也没有更新。

之后的4月20日,央视新闻频道发布调查视频,揭秘电影《抓妖记》票房造假现象。调查显示,有影院把《捉妖记》的公益场次放在凌晨放映,而票房数据显示,凌晨场次不仅场场爆满,而且上座率达到了108%。根据片方的最终公告,《捉妖记》的公益场次放映票房总额是4042万,事实上,按成本价计算,片方最少花400万元即可买到4000万元的票房。

无独有偶,2016年3月,电影《叶问》仅放映了两天,就因为涉嫌票房造假,受到电影局的调查。官方调查结果显示,《叶问》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现象,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

票房注水现象,已经成为电影行业的潜规则,不少片方采用午夜包场以及花样包场等方式买票房。而此次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就对虚假票房制定了严格的处罚措施。

打击虚假票房有新规

《促进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应当如实统计电影销售收入,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不得采取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第五十一条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有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行为,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五十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促进法》的出台,将有利于规范电影市场,戳破虚浮泡沫,有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然而,其落地成效,还有待考量。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 中国电影院线和电影院运营模式及投资策略规划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邓莎

本文作者信息

邓莎(前瞻产业研究员、 分析师)

关注(841370)赞(3029)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